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荷塘月色》主题之探微» 正文

《荷塘月色》主题之探微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967

概要:“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⑩当我们把《荷》文中作者有意闪烁其辞的句子或暗示性的话来做整体的探究时,我们会发现,朱自清把他在“象牙塔”里对古诗词研究的奥义运用其中了。文中着重突出交待了“月光”,“荷(叶与花)”,“树(杨柳)、蝉、蛙”这么三组形象。而在这些形象的显现上有没有“意”的传达呢?从文中作者对“杨柳、蝉声、蛙声”的言辞表达上,我们也不难品读出其批判性的口吻。就“杨柳”的意象而言,早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送别时挽留之意,又有“遍插竹萸少一人”的思亲之意。当然,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的小家女子“碧玉”之拟。而批判之意应追源于孔子的一句话,即“唯小人与女子最难养矣,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可见,“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因为“树”的作祟,小人(杨柳)的存在所致。“小人”者作为卑劣,不光明者也。联系“三一八”,“四一二”国民政府的作为是何等地相像。而御用文人(树上的蝉声)与变节文人(水里的蛙声)为虎作伥,撰文掩盖阴谋,混淆视听地叫嚣,着实是沆瀣一气。故曰“热闹是他们的”而做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抒情主人公当然就“我什么也

《荷塘月色》主题之探微,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⑩当我们把《荷》文中作者有意闪烁其辞的句子或暗示性的话来做整体的探究时,我们会发现,朱自清把他在“象牙塔”里对古诗词研究的奥义运用其中了。文中着重突出交待了“月光”,“荷(叶与花)”,“树(杨柳)、蝉、蛙”这么三组形象。而在这些形象的显现上有没有“意”的传达呢?从文中作者对“杨柳、蝉声、蛙声”的言辞表达上,我们也不难品读出其批判性的口吻。就“杨柳”的意象而言,早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送别时挽留之意,又有“遍插竹萸少一人”的思亲之意。当然,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的小家女子“碧玉”之拟。而批判之意应追源于孔子的一句话,即“唯小人与女子最难养矣,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可见,“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因为“树”的作祟,小人(杨柳)的存在所致。“小人”者作为卑劣,不光明者也。联系“三一八”,“四一二”国民政府的作为是何等地相像。而御用文人(树上的蝉声)与变节文人(水里的蛙声)为虎作伥,撰文掩盖阴谋,混淆视听地叫嚣,着实是沆瀣一气。故曰“热闹是他们的”而做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抒情主人公当然就“我什么也没有”,只有“沉默”了。

文中“荷”的意象比较明晰,虽说北方之荷与南方之莲是异别的,但《荷》文中作者已将“荷”当作“莲”去描写了。“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且又有《西洲曲》的联想照应。而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君子之喻便是作者的意象选取。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秋实(华)。1917年正式考入北大哲学系后,自改名为“自清”(取《楚辞·卜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来勉励自已;改字为“佩弦”(取《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决不与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同流合污,做“贫贱不能移”者。以至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直保持了他改名的初衷。所以《荷》文中“荷”的意象,也是作者“物我合一”的自照。

至于“月光”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很繁杂的。而最常见的附义是思乡或思亲,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朱淑真的“月在梧桐缺处明”,当然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并且屈原在《离骚》中除用“美人”自喻,而遭“丑女”之妒外,还用“美人”称喻圣明的君主和美政。考察文中对“月光”的描写,我们可以发现,“月光”与“荷叶、荷花”是正面的统一的映衬,而“树影、杨柳”与之是反面的矛盾的对比。《荷》文第五段中写道:“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看似是景色的描摹,实际突出暗示了“月光、荷、树(杨柳)”三者的关系。而“画”字与“鬼”的相应,让人也易联想到《聊斋志异》中的“画皮”来。再看,“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显然对上句的笔锋有隐藏作用,除作者奇异美妙的比喻外,我们可以理解为“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莲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由是荷塘在其衬映下更显得风情绰约了。”③但是如果承接上句,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即光与影的和谐是美与丑的对照,是仙女婵娟(月色)的柔美与小家女子(杨柳)的弯曲扭捏之态的反衬。从而更凸现了月色之美和作者心中的理想之境的高洁——和谐音程夹杂了不和谐音程奏出的也是名曲。

第六段中的暗示更为明显。“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作者不厌其详,进一步看清“杨柳”却是为何?绝非只图描写吧!而“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是指那些在时局中看不清是非的人。

所以“月光”的意象是作者所取意的,能润泽民众的理想社会。而现实的黑暗却很让作者无奈、彷徨。毕竟朱自清缺乏鲁迅那样的革命斗志。便由“采莲的事情”而想往起六朝的繁盛光景了。却大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般生不逢时之感喟——“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只能在动荡的年月里度余生了!

综上所述,对于《荷》文的整体鉴赏应当是综合了情趣与理趣的,而不应偏于某一方只见点而不见面。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虽然“朱自清没有像其他一些作家那样留下许多有关描写自己生活的纪实作品。但他‘意在表现自己’的散文,却大多记叙自己的经历,那里留有他生命的足迹。”①  一个人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显现出自己从善的倾向就是他在人格方面的重要体现,而意象组合的批判性暗语,便是朱自清隐藏锋芒后的另一种风格。同时也显现了《荷》文含蓄的主旨——借意象抨击了白色恐怖下的黑暗,揭露了小人的丑恶嘴脸,也抒发了对残酷现实的不满!

参考书目:

①陈孝全《朱自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②朱自清《关于“月下蝉声”》

③刘泰隆《荷塘月色,诗情画意》(教学参考第一册)。

④刘勇民《模糊的背影》(《读书》)1999年11期。

⑤《朱自清年谱》(姜建,吴为公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⑥《论无话可说》《动乱时代》(《朱自清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⑦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网络论文)

⑧《浦江清日记》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⑨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10月新版。

⑩郭外岑《意象文艺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上一页  [1] [2] [3]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荷塘月色》主题之探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