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内外结合 读写兼顾——阅读写作教学之我见» 正文

内外结合 读写兼顾——阅读写作教学之我见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523

概要:内外结合 读写兼顾——阅读写作教学之我见 语文无处不在,无法分清课内课外,课内是课外的浓缩,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读写本是一家,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如果非把课内与课外,阅读与写作分开的话,那语文还是语文吗?能学好语文吗? 在语文教学中,要多一些合理的引导,少一些硬性的指导,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更不能用一些“八股”类的条条框框约束学生,扼杀同学们的写作天性。要知道作文是写出来的,只有正确引导,激发写作兴趣,产生写作冲动,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交流写作成果,使学生“愿意写”并“有内容写”。在不断写的实践过程中锻炼、提高写作能力。 体验人生,积淀情感;抒发性灵,表达真情;以人为本,因道习文,这就是新课标为写作教学指出的康庄大道。文有法而无定法,写作写作,写就是作,作就是写。在不断写的实践过程中锻炼、提高写作能力。请看两篇作文。品读苏轼 29班 崔丽 翻开古典文集,读了王维和孟浩然的诗,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钟情山水;读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忧国忧民;读了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诗词,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婉转如风,什么是豪放如雷。然而,

内外结合 读写兼顾——阅读写作教学之我见,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内外结合 读写兼顾

——阅读写作教学之我见

    语文无处不在,无法分清课内课外,课内是课外的浓缩,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读写本是一家,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如果非把课内与课外,阅读与写作分开的话,那语文还是语文吗?能学好语文吗?

    在语文教学中,要多一些合理的引导,少一些硬性的指导,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更不能用一些“八股”类的条条框框约束学生,扼杀同学们的写作天性。要知道作文是写出来的,只有正确引导,激发写作兴趣,产生写作冲动,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交流写作成果,使学生“愿意写”并“有内容写”。在不断写的实践过程中锻炼、提高写作能力。

    体验人生,积淀情感;抒发性灵,表达真情;以人为本,因道习文,这就是新课标为写作教学指出的康庄大道。文有法而无定法,写作写作,写就是作,作就是写。在不断写的实践过程中锻炼、提高写作能力。

请看两篇作文。

品读苏轼

 29 崔丽

    翻开古典文集,读了王维和孟浩然的诗,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钟情山水;读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忧国忧民;读了李清照与辛弃疾的诗词,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婉转如风,什么是豪放如雷。然而,读了苏轼的诗词又使我们明白了什么呢?纵然有显赫的官职,纵然有文忠的谥号,我想也概括不了他名望的一生。

    提到东坡居士,我们都会想到他的乐观、豁达与淡定。他面对生活的困窘,仍然淡定自如,面对官场的残酷仍能谈笑风生。是的,这就是他,一个乐观者,不,准确的说他应该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不管何时,他的这种人格都是那么潮流,失意时,他那乐观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得意时,他那高雅脱俗的情操是一杯佳酿,就像一杯不加糖的苦咖啡,浓味十足,越品越香。

    初品苏轼,心中装的是他那“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又品苏轼,心头沉淀的是他那“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凉;再品苏轼,眼中便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的闲情雅致。三次品读,三次不同的苏轼,让我看到那尘封已久的历史和他“把酒问青天”的阔达胸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读过《江城子·密州出猎》之后,我的心中装的是无尽的豪放与炽热,想当年,“千骑卷平冈”的场面,黄沙漫天飞扬,马蹄声震如雷,他一个四十出头的人,容光焕发,飞驰在前面,眼中射出的目光使他显得奔放洒脱。他的豪情万丈,他的壮志雄心,他的胸怀天下,这样的一位贤人,又有谁知道他是一位被贬密州的通判。才华横溢的他怎甘如此耻辱,他没有气馁,他有“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所以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因为他要给百姓一个答案,给朝廷一个答复,给自己一个答复。或许,只有那马蹄过后飘落的黄沙才能默默地诠释这一切吧。

    初品苏轼,多了一份豪迈。

    又品苏轼,多了一份凄凉。

    再品苏轼,多了一份淡定和坦然。

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简单了解到用心感悟,我看到了一个多元化的苏轼。

东坡访谈

30 王四敬

时间:1100年

地点:常州

人物:苏轼

记者:

记者:前辈,请原谅我的冒昧来访。您的大名,您的事迹及您的作品在我们生活的二十一世纪可谓家喻户晓,只要是肚里有点墨水的都能背出几首您的诗词,对此,您有何感想呢?

苏轼:呵呵,我的事迹?政治方面,多次被贬,还有一次差点掉了脑袋。至于我的诗词,那也不值一提,只是借笔发发牢骚罢了。江山代有才人出,你们会比老朽更有作为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和你们的生活环境应有天壤之别吧?

记者:这一点倒是,我们生活的时代科技十分发达。可是,像您这样的伟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您知道我们现代人对您的评价吗?

苏轼:呵呵,不知道。

记者:都认为您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苏轼:呵呵,过奖啦!浪漫,这个倒是我平生所追求的,豪放嘛,也不至于最豪放,只是即兴吼两句罢了,对于超脱和潇洒,只是比较看得开罢了。最具魅力?有些不懂。

记者:您不仅迷倒了您这时代的许多美女,而且,您也是我们时代很多女性文人的偶像,为您倾倒。

苏轼:哈哈,哪有,哪有!

记者:您知道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大吗?曾有一位作协主席说“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苏轼:没有想到,我能有如此影响力啊!哈哈……

记者:您认为平生最让您骄傲的事是什么?

苏轼:嗯、这个,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我骄傲的。因为被贬多次,借此机会让我游览了许多大山大海,大江大湖,是我不错的回忆。

记者:您回答的真幽默。请问,我可以问您一些私人问题吗?

苏轼:但讲无妨。

记者:您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写给您弟弟的,还是另有含义?

苏轼:那的确是写给弟弟子由的,长时间不见,月圆之夜,难免想他。

记者:哦,您和您弟弟的关系真好啊!真令人羡慕。

记者:可以谈谈您的家庭生活吗?

苏轼:可以。

记者:您一生有三位爱人,您最爱哪位?

苏轼:她们三个,没有最爱哪个。王弗,我的结发妻子,和我一起生活了十一年,她把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给了我。可是,我给他的呢?真感觉亏欠她很多,她过度劳累,不幸病倒了。

记者:前辈,打断一下,苏夫人坟墓旁的三万株松树是您亲手栽种的吗?

苏轼:呵呵,是的,那三万株松树都是我一株一株亲手栽种的。

记者:当时您什么心情啊?

苏轼:心里酸酸的,就希望这些松苗能在我不能陪她时,日夜守护着她,算一种精神寄托吧,希望她不会感到孤独。

记者:您种的不是松苗,而是对夫人的思念和对她的爱啊!您经常去山岗上找她吗?

苏轼:嗯,去,以前是一个人,后来是两个人,和闰之。

记者:那……那,闰之夫人不吃醋吗?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内外结合 读写兼顾——阅读写作教学之我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