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老师,和他一起玩游戏不仅没有心理压力,还觉得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师的认可,很有满足感。看着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交流,曾航这另辟蹊径的做法令我深思。以上就是我在调查中看到的许多事例中的一部分,在此我想针对自己调查的结果进行一点分析。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高文斌主任的研究发现,在网络急速发展的今天,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少见到中国这样“繁荣”的网吧业,而支撑国内网吧业繁荣兴旺的一大原因就是众多未成年人的经济支持。对比我查到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未成年人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我发现,当代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沉迷于网络中很难自拔。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20到30岁,而我国却集中在15到20岁;国外网络成瘾的内容比较分散,而我国80%--90%集中在网络游戏;国外网络成瘾极端事件比较罕见,而我国网络成瘾极端程度也超过国外。是什么造成我国中学生如此“热爱”网络,其心理基础是什么呢?现代心理学认为,作为具有高度社会性的高等级生物,人在一生中有众多的心理需求,比如他人的认可,自尊的满足,成就感的获取等。一个人要健康成长,身心两方面都需要很多的“营养素”。从心理的层面来说,这些
关于中学生沉迷网络及其心理的几点认识,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以上就是我在调查中看到的许多事例中的一部分,在此我想针对自己调查的结果进行一点分析。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高文斌主任的研究发现,在网络急速发展的今天,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少见到中国这样“繁荣”的网吧业,而支撑国内网吧业繁荣兴旺的一大原因就是众多未成年人的经济支持。对比我查到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未成年人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我发现,当代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沉迷于网络中很难自拔。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20到30岁,而我国却集中在15到20岁;国外网络成瘾的内容比较分散,而我国80%--90%集中在网络游戏;国外网络成瘾极端事件比较罕见,而我国网络成瘾极端程度也超过国外。
是什么造成我国中学生如此“热爱”网络,其心理基础是什么呢?现代心理学认为,作为具有高度社会性的高等级生物,人在一生中有众多的心理需求,比如他人的认可,自尊的满足,成就感的获取等。一个人要健康成长,身心两方面都需要很多的“营养素”。从心理的层面来说,这些营养素就包括安全感、成就感、自信、与他人建立正常友好的关系的能力等多种心理需求。
正是基于以上心理原因,以中学生为主的广大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交往中由于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转而寻求相似的替代渠道。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满足需求的空间,从而造成了众多未成年人的沉迷网络。仔细分析下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同伴的缺失。对比当代未成年人和我们这一代人,在我们和他们相同年纪时,最明显突出的差别就是伙伴的数量有巨大差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同伴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伙伴就难以从家庭走向社会。但当代中国,特别是城市中的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同伴为零。加上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上学放学由家长接送,本来还可以在路上和同伴玩耍,因为父母的爱心,和同伴进行交流的这大好时机也在无形中丧失。更不用说为了安全起见,假期常见的父母把孩子反锁在家中,这就进一步造就了现代未成年人活动空间的狭小,缺乏和外界特别是同龄人的正常交往。此外,学校生活短暂的课余休息时间,现代都市社区每家每户的相对独立,都难以发展出高质量的同伴关系。当现实中同伴缺失时,网络却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如前面所说的杨媛,正是在网络中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取了现实中难以获取的学习之外的满足,所以她才会乐此不疲。
二、建立于同伴缺失基础上的游戏缺失。对中国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来说,第二个重大的缺失是游戏的匮乏。很多人认为,中学阶段的孩子已经不需要游戏。可是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不但需要游戏,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对游戏的社会角色性要求更丰富,以便在游戏中完成对今后社会生活的预想性体验。他们需要游戏帮助他们长大。现在中学体育活动不仅少,而且男生和女生的活动内容差别不大。其实男生是需要在游戏中进行肢体接触甚至是发生肢体冲突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代中学生中会有那么多学生喜欢篮球、自行车、滑板等激烈或是带有危险性的体育活动了。当现实生活中简单、幼稚的游戏活动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时候,他们就会去找寻替代品。网络游戏中绝大多数是战斗类游戏,很容易使学生特别是男学生迷恋上。这也是为什么我国青少年沉迷网络以网络游戏为主的重要原因。
三、“父亲功能”的缺失。父亲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代表的是秩序和规则,孩子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但在现代家庭中,父亲的功能往往是缺失的。比如有很多家庭表面看是完整的,但父亲为了生存和发展,很少有在家的时候,或者是在家也忙于自己的事业,较少甚至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无法很好的尽到父亲的责任。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尽管有诸多的家庭矛盾存在,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当父亲不在家时,还有爷爷和伯伯叔叔来代替行使父亲的职责,发挥相应的家庭功能。而现在单门独户是家庭的主要模式,父亲功能一旦缺失,就找不到替代者。在此种情况下,未成年人很容易放纵自我,深陷于网络中不能自拔。相对于男孩来说,女孩出于天性中羞怯的一面,还能控制住自己,可男孩就有极大可能完全迷失于网络中。
四、满足感的缺失。在调查中我作了一个统计,迷恋网络的不只是所谓的“坏学生”,“好学生”也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年级越高,这个比例会随之提高。相当数量的好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并非全是出于学习的兴趣,而是依赖良好的学习成绩获得各种心理需求的满足。如老师的表扬、关注,家长的赞赏、奖励,同学的敬佩、崇拜等。他们是“学习成瘾”的群体,心目中不一定有一个真正有益于个人成长的学习目标。这类孩子多数缺乏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和明显特长,也缺少好朋友。随着年纪的增加,他们进入的群体也越来越优秀,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过去靠保持好的学习状态来获得心理满足越来越难以实现。当心理需求无法通过过去的途径来取得时,他们开始寻找其他满足自己的形式。网络中可以取得成功且无须直接面对失误,网络给了他们一个只有满足而没有遗憾的空间。这种心理的学生是对网络依赖最大的一个群体。
以上就是我在调查中看到的现状和对形成我国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一些原因的分析。按照目前的状况,沉迷网络对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健全心理的培养,正常社会交往的建立都有负面影响。网吧行业的繁荣兴盛正是我国教育体制当中心理教育不完善造成的。未成年人过度依赖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满足,获得心理安慰,这只能给他们一个可以获得短暂愉悦的空间。一旦回到现实世界,诸多的问题还是会摆在他们面前。如何正确的面对,是未成年人心理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上一篇:诗文朗诵比赛评分标准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