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如果不是学习课文《西地平线上》,我不会知道作家高建群,我真是孤陋寡闻到何种地步了。 高建群,男,汉族,1954年1月出生,祖籍陕西临潼。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跨世纪三五人才。高建群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主要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遥远的白房子》、《胡马北风大漠传》等。16年前,他的《最后一个匈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废都》等陕西作家的作品引发了“陕军东征”现象,震动了中国文坛。 上世纪80年代初,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他具有诗人气质哲人思想。高建群说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庄稼汉,他见过许多人,他们都要比自己优秀许多,他的惟一所长是手中有一支笔,而他们没有,于是他就把他们要说的话说了。仅此而已。著名评论家李国平认为,作家通常都是一个矛盾体,都有着多重性格组合,高建群也不例外。有时候,他是
从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看世间大美,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如果不是学习课文《西地平线上》,我不会知道作家高建群,我真是孤陋寡闻到何种地步了。
高建群,男,汉族,1954年1月出生,祖籍陕西临潼。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跨世纪三五人才。高建群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主要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遥远的白房子》、《胡马北风大漠传》等。16年前,他的《最后一个匈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废都》等陕西作家的作品引发了“陕军东征”现象,震动了中国文坛。
上世纪80年代初,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他具有诗人气质哲人思想。高建群说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庄稼汉,他见过许多人,他们都要比自己优秀许多,他的惟一所长是手中有一支笔,而他们没有,于是他就把他们要说的话说了。仅此而已。
著名评论家李国平认为,作家通常都是一个矛盾体,都有着多重性格组合,高建群也不例外。有时候,他是木讷的,你会在他忧伤的眼神里读出谦卑和高傲的组合;有时候,他是一个纤细的多情善感的诗人,有时候这个诗人又显示出豪迈自信的情怀,他会泛滥地将美好的词汇赠予他遇到的每一位女性,同时又慷慨地赠予洗礼过他的山川河流;有时候,他是一个敏感的受了屈辱的孩童;有时又像是一个彻悟了天地的哲人,显示出智者的一面。高建群的精神图腾是加缪、是普希金、是纪伯伦,是已成为精神象征的唐吉诃德和西西弗斯,还有民间生命哲学。高建群说,他有三个生活基地,陕北黄土高原、渭河平原和遥远辽阔的新疆大地,这是高建群的人文地理坐标,这三者蕴藏和腾跃出的人文气质是他的精资源。因此,他不会否认在他躯体里流淌着红色经典的血液和来自大地、来自民间的智慧气息,这些构成了他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架的主干。
高建群具有宽阔的西部情怀。从1998年到2007年,高建群的足迹踏遍了陕甘宁青新西北五省区,深入到新疆兵团、罗布泊、宁夏西海固、青海玉树果洛草原等地,为央视大型专题片《中国大西北》担任总撰稿之一,为西部大开发舆论先行。并参与了央视10频道,12频道(原西部频道)开播前的策划工作。这期间,他写出了《我在北方收割思想》、《惊鸿一瞥大西北》、《罗布泊大涅槃》、《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五部专著,以一个作家的真诚和敏锐,将他眼中的西部现状和对西部大开发的积思极考,一起报告给世界。这中间,他的作品频获各种文学大奖,他的《西地平线》、《阿拉干的胡杨》被选入高中和大学课本,他本人入选中国作协《中国作家》杂志推出的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12位作家排行榜。他在西部的深厚积累和他那宽阔的西部情怀,在他的创作中尤其是近年来的散文中表现尤为突出。
我知道,以我的文笔来评价高建群的作品,简直是丢丑,可是我在此仅想谈谈我自己的感受。毕竟我知道了高建群这么一个作家,我会去读一读他的作品,这就够了。
《西地平线上》是作者通过描写在西部看到的三次落日来展示西部风光之美,西部风情之美,西部人文之美。即世间之大美。
文中第一段有一句总领全文的句子:“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这里作者概括了落日的特点是“雄伟”,看落日的感受是“震撼”。
接下来是详细描写三次落日。
第一次写落日,作者对落日进行了正面描写。例如:“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的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静态的落日,抓住了落日的颜色和形态两个特征。在第五自然段作者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描写动态的落日,“落日跳跃着、颤抖着抖落,它依恋的慈爱的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在此,作者赋予落日人性化,写出了生命的律动。
第二次写落日,只有两句是对落日的正面描写。“太阳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的停驻在西边天空”以及“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作者从太阳的灰白色写到太阳的血红色,中间有许多铺垫。比如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写罗布泊的荒凉和空旷,让人感觉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蜮。这一切都是为写下文落日的辉煌的一幕而做铺垫。“我们震撼了,此刻一切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适当其时地放着。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仿佛是大自然的回光返照,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虽然终归要消失,但之前毕竟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泰坦尼克号》演绎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更表现了对爱和生命的伟大赞颂,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在音乐的作用下,它所具有的庄严的美也在弥散.
第三次写落日,作者没有正面描写落日,而是极力写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我明白,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挥舞着魔杖。”作者从侧面烘托落日,落日的灿烂,落日的热烈,落日的炫目。在此,在脚下这片平凡普通的大平原上,作者联想到了匈奴民族,想到了成吉思汗。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落日一一再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哪怕会像落日一样终将逝去,也曾英雄般地存在过。——这是一种英雄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落日精神。这样更凸显落日的雄壮阔大 ,更 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第一次写落日,表现了落日柔和、静谧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落日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体现一种悲剧美;第三次,通过火烧云表现了落日的热烈与壮美,渗透着一种历史的沧桑、厚重之美。
何谓大美?那是空旷,那是苍凉,那是雄伟,那是广漠,那是岑寂,那是庄严,那是神圣,那是肃穆,那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壮美。
上一篇:作文:雷锋足迹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