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花之君子者也。”而周敦颐则崇尚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的莲花。他的感悟一直影响到今天。自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书中更是充满了独特而深刻的颖悟,一幅画,一句诗,一棵花草,都像籖语一样寄托着某种隐语,只有警幻仙子才能知道,像贾宝玉这样的泥坯肉身只能痴儿一般毫无所悟。现当代的作家更是继承了注重感悟的传统,创作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张天翼笔下的华威先生……都是作者对当时国民性格的透彻独到的感悟分析,而创作出来的典型形象。这些作家都首先是思想家,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对国人有深刻的了解,在别人不以为然之处感悟到鲜活的形象,从而绽放出无价的思想火花。茅盾是大家熟悉的一位作家。他的《白杨礼赞》是对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独特感悟的产物。正是他对北方军民的热爱和理解,所以他眼中的白杨树就成了非同一般的树,而是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其实,每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都是作者深刻感
培养感悟力——作文和做人的最佳结合点,标签:初中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自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书中更是充满了独特而深刻的颖悟,一幅画,一句诗,一棵花草,都像籖语一样寄托着某种隐语,只有警幻仙子才能知道,像贾宝玉这样的泥坯肉身只能痴儿一般毫无所悟。
现当代的作家更是继承了注重感悟的传统,创作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张天翼笔下的
茅盾是大家熟悉的一位作家。他的《白杨礼赞》是对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独特感悟的产物。正是他对北方军民的热爱和理解,所以他眼中的白杨树就成了非同一般的树,而是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其实,每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都是作者深刻感悟的结果。现实世界也许没有显示主题,也许没有昭示真理,但我们必须学会从纷繁的现象中寻找主题、揭示真理、感悟天道。我们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感悟生活则是写作的生命。要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的问题,必须把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放在首位,帮助学生多角度感悟,鼓励学生有独特感悟。清代王永彬《围炉夜话》云:“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即:观赏美丽灿烂的彩霞,可以领悟到它光芒四射的艳丽;观赏天空漂浮的白云,可以领悟到它舒卷自如烂漫多姿的妙态;观赏高山雄峰,可以领悟到它灵秀挺拔的气概;观赏一望无垠的大海,可以领悟到它博大宽广的胸怀,在这些天地山河中,都可以体会到美妙的景致,到处都是好文章。面对翠绿的竹子,可以品味到它的虚心有节;面对飘香的菊花,可以品味到它的高风亮节;面对苍松翠柏,可以品味到它傲然不屈的性格;面对兰花香草,可以品味到幽然醉人的芳香。只要用心体会,那么白云山岳皆文章,黄花松柏乃吾师。
只要做到善于感悟,就不愁写不出作文,而更重要的是,人也在感悟中成了能把握自然、社会、人生的聪颖的人。感悟生活,不断升华认识,对于做人和写作的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二、 感悟生活,从情感走向理性
认识事物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复杂的过程。通过体验认识事物是一种重要途径,但它较多地带有情感色彩。而感悟则从情感的触动上升到新的层次,是理性的稳定的深层次的认识。例如,鲁迅到日本学医,如果说当年因为自己考试及格而被害义的“匿名信事件”是经历日本军国主义者对弱国民众的污辱的情感体验,那么“影片事件”则是促成鲁迅的认识走向感悟了。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事,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走上新的道路。鲁迅的认识经历了感性化的体验到理性化的感悟的过程。可见,感悟是体验到认识的深化阶段。在认识世界中,我们应该让情感化的体验走向理性化的感悟,不断地升华认识,从而深化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真正做到让写作指向人的自我的实现。
那么,怎样感悟生活、升华认识,不断从感情走向理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把自我放进去
感悟生活的首要方法是把自我放进去,对事情作一番触及心灵的思考,特别在情感理智处切入,让整个心灵充分放飞,探究事物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请看一篇短文:
四合院里的两棵石榴树
这是一处老四合院,据说它的主人是一位外国商人,40年代末回国去了,后来,四合院收归国有,分给一位作家使用。
四合院里有两棵石榴树,一棵在东厢房的窗下,一棵在西厢房的窗下,西面的一棵较大,有屋檐那么高,团团的,占去小院很大空间,东面的一棵较小,仅干瘦的一条。
这两棵树给作家带来很大的困惑,因为50年代初他入住这儿时,两棵树是一般大小,40年后,西厢房窗下的长成了大树,东厢房窗下的几乎没变。作家常常走到东窗下的小石榴树旁,点上一支烟,左右审视,看上大半天,他想弄明白这棵树为什么不长。他想,它如果有病也早该死了,如果没病,40年了,该长粗一点,长高一点。有一年,他认为是缺乏养分,于是就拿浇花用的肥水倒在树的周围,他这样坚持了一个夏季,肥水浇了无数,可树根依旧如此。
有一年,一对来中国旅行的外国老夫妇从门口经过,提出要参观他的四合院,作家欣然同意。那对夫妇走进院子,显得非常激动。他们在作家的带领下参观了每个房间的陈设,最后当他们注意到院子里还有两棵石榴树时,好像想起了什么,男的说:你还记得吗?我书房里有两盆石榴树,走的时候怕没人浇水,就连盆埋在了窗下。女的好像一下子想起来了,立即跑到那棵大石榴树旁,说,对。不过那一棵没大变,这一棵不像了。
参观者走后,作家挖开东窗下的泥土,果然发现一只景泰蓝大花盆,那棵石榴树就栽在盆子中间;西边的树下也有一个,不过已经烂了。
作家感慨万千,回到书房,望着满桌的书稿流下了泪:东窗下的石榴树不愿冲破羁绊,只能局促在樊篱之中苟延残喘,而幸运总是照顾那些敢于挣脱束缚的勇敢者。于人于事都是这样。
那位作家经过观察、感悟、思索,开掘出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哲理啊。“东窗下的石榴树不愿冲破羁绊,只能局促在樊篱之中苟延残喘,而幸运总是照顾那些敢于挣脱束缚的勇敢者。于人于事都是这样。”多么精深的议论。经过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民对这句话怎么会没有切身的体会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呢!说的是石榴树,引发的却是最精妙的事物的普遍规律和宇宙间的深刻哲理。这是作家把自己放进去思考的结果。作者想到了这棵永远长不大的石榴树不就是作家自己的写照吗?自己几十年来的生活不就是在樊篱中苟延残喘吗?有了感悟,作家的思想认识就有了飞跃的升华。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像那位作家那样,把自己放进去思考,悉心感受,深刻阐发,这样写作中怎么会没有“笔走龙蛇,纸翻波澜”的壮观呢?
二、 感悟生活,从情感走向理性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