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穿着龙靴的末代皇帝于1911年退下历史舞台,内联升的主打产品不再是官靴了,改为民用的礼服呢面千层底鞋和缎子面千层底鞋。在运用高档材料方面一点也不含糊:从美国进口的礼服呢做鞋面,用日本的亚细亚牌漂白布做千层底包边,连纳底时都选用温州出产的上等麻绳。“锥铤要细,勒得要紧,针码要匀,拉力要大,每平方寸要纳146针。纳好的鞋底要放到80℃—100℃的热水中煮,然后用棉被包严热闷,闷软后再用木锤锤平、整型、晒干,这样就使几十层布和十几层袼褙组成的鞋底变成一个整体,穿着柔软舒适、吸汗、不走样、不起毛。”(蒋寒中语)这哪是做鞋呀,仿佛在做艺术品。简直像造飞机那样专心、认真、严谨。我算是佩服你了,内联升由此可见,老字号之所以成为老字号,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肯定是有原因的。更值得现代企业学习的是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想赢得大众的口碑,光靠花钱做广告可不行。比黄金地段更重要、比打折或有奖促销更灵验的,还是产品的质量本身! 我不知道内联升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品战略在今天是否还能保持,或保持了多少﹖它的“祖传秘方”被公开之后,每每逛大栅栏时遇见这家老字号,我总要肃然起敬。这才是合格的厂家,
《老字号:北京昔日的名牌》原文阅读,标签:美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穿着龙靴的末代皇帝于1911年退下历史舞台,内联升的主打产品不再是官靴了,改为民用的礼服呢面千层底鞋和缎子面千层底鞋。在运用高档材料方面一点也不含糊:从美国进口的礼服呢做鞋面,用日本的亚细亚牌漂白布做千层底包边,连纳底时都选用温州出产的上等麻绳。“锥铤要细,勒得要紧,针码要匀,拉力要大,每平方寸要纳146针。纳好的鞋底要放到80℃—100℃的热水中煮,然后用棉被包严热闷,闷软后再用木锤锤平、整型、晒干,这样就使几十层布和十几层袼褙组成的鞋底变成一个整体,穿着柔软舒适、吸汗、不走样、不起毛。”(蒋寒中语)这哪是做鞋呀,仿佛在做艺术品。简直像造飞机那样专心、认真、严谨。我算是佩服你了,内联升由此可见,老字号之所以成为老字号,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肯定是有原因的。更值得现代企业学习的是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想赢得大众的口碑,光靠花钱做广告可不行。比黄金地段更重要、比打折或有奖促销更灵验的,还是产品的质量本身!
我不知道内联升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品战略在今天是否还能保持,或保持了多少﹖它的“祖传秘方”被公开之后,每每逛大栅栏时遇见这家老字号,我总要肃然起敬。这才是合格的厂家,这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商人……
至于民谣里提及的“八大祥”,则指北京绸布皮货行业的八个“祥”字号:瑞蚨祥、瑞林祥、瑞增祥,等等。八大祥都是山东省济南府章邱县旧军镇一户孟姓人家的产业,相当于现在家族式管理的集团公司。
其中的瑞蚨祥最牛气,在全国各地开设了数十个分号,“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说得一点也不假。据说解放前的大栅栏,一直是由东、西瑞蚨祥和同仁堂平分的天下。瑞蚨祥,占据了前门外大栅栏的半壁江山。它要撤的话,寸土寸金的天平便会失重的。
而瑞林祥才是八大祥的“开山祖”,创立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传至光绪初年,已在前门外东、西月墙瓮城内 和鲜鱼口外路东分别开有三号绸布店,掌柜的叫孟燮元。
但那个时代,商家更不容易,需要在政界找靠山,需要有达官贵人撑腰。瑞林祥投靠了大权在握的清宫总管太监李莲英——就像李莲英投靠慈禧太后一样。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吧。乱世求生存、求发展,也只能如此了。恰好李大总管想在宫墙之外开辟一块“自留地”或者说有“下海”意识 ,一拍即和。1890年,李莲英颇大方地将白银十几万两注入瑞林祥账房,成为一大股东,只等着坐收渔利。他也经常以大老板或“董事长”﹖ 的身份自居,到店里来视察一番。“商号上下同仁日久不称李为总管,而直呼‘掌柜’,李也欣然得意。李莲英在宫中以总管太监权势受贿放官自不待言,通过瑞林祥也偶尔发放官职。例如候补京官齐瑞卿与瑞林祥有交,一日造访,进店后长趋直入后柜,入室后突然发现李总管在座,齐某诚惶诚恐地行叩首礼参拜。事后与孟掌柜发怨说:‘总管在,何不预示﹖致使余手足无措耶’孟笑道:‘汝梦寐以求做官,余代转禀可获’于是李莲英应瑞林祥之托放齐瑞卿为湖北省汉阳府知府。”潘治武语 可见瑞林祥快成李莲英在宫外的办事处了。有了这么一把遮天蔽日的保护伞,瑞林祥在业内自然腰板挺得特直。好在它总体上还是规规矩矩做生意,一直是消费者信得过的老牌丝绸店,从不卖假冒伪劣产品。
翠花,上酸菜
近来北京有句流行语:翠花,上酸菜老北京的名菜馆里还真有个叫翠花楼的,不知道那里面的酸菜是否由翠花姑娘端上来﹖
餐饮业的老字号可太多了,比翠花楼更有名的是全聚德、便宜坊、东来顺、六必居、鸿宾楼、同和居……包括在虎坊桥一带纪晓岚阅微草堂遗址的晋阳饭庄。
有“超级老店”之称的是柳泉居,原址在护国寺西口路东,后迁至迤南路西。原先院内有一棵垂杨柳让人联想到花和尚鲁智深 和一口甜水井,因而得名。可惜经营到民国时期一搬家,全没有了,名称也就变得抽象。“柳泉居者,酒馆而兼存放。盖起于清初,数百年矣。资本厚而信誉坚……”引自夏仁虎《旧京琐记》可以证明它的年龄。老舍童年时就住在柳泉居对面的小羊圈胡同在《正红旗下》一书里提到 ,估计为之流过口水。
西珠市口的丰泽园饭庄的字号,是其老板1930年游中南海丰泽园后所得,为了沾一点残存的皇气。他起名时绝对想像不到,几十年后,国家领袖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遇见丰泽园的特级厨师,亲切握手:“贵宝号和我的住地都叫丰泽园,很有缘分。代我向全体职工问好”来往的食客一进丰泽园饭庄,听到这典故,肯定会有特殊的感觉。丰泽园饭庄真有福气,受到了伟人的点评。
旧时的许多餐馆都是四合院结构,坐落于胡同深处,有“酒香不怕巷子深”之气概。譬如菜市口的广和居,以擅长烹饪山东菜而出名,引来过张之洞、翁同、谭嗣同等无数名流光顾,也只是一套大四合院,然而可别小瞧了:“广和居在北半截胡同路东,历史最悠久盖自道光中即有此馆,专为宣南士大夫设也”《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相当于官场的外延。清末书法家何绍基与广和居为邻,落魄时像孔乙己一样在这里赊账,店主把他打的欠条当宝贝一般装裱起来,以展览其铁划银钩。后来,那位塑造了孔乙己的鲁迅,也寄宿于附近的绍兴会馆,常“夜饮于广和居”在其日记里有记载 ,借酒浇愁,并且最终爆发出一声《呐喊》。
鲁迅曾经与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在书信中评价:“至三十世纪,必与唐版媲美矣。”这部用宣纸、木版、水墨套印的笺谱,是在琉璃厂请人镌刻、印刷的。鲁迅对琉璃厂的水墨刻印信笺情有独钟,多次去选购。他1933年还函告同仁:“去年冬季回到北平,在琉璃厂得了一点笺纸,觉得画家与刻印之法,已比《文美斋笺谱》时代更佳。譬如陈师曾、齐白石所作诸笺,其刻法已在日本木刻专家之上……”琉璃厂是很让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