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2、通过这学习这篇课文,对摄影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3、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掌握作者“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继2001年《红
《前方》导学案,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http://www.88haoxue.com【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2、通过这学习这篇课文,对摄影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3、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掌握作者“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频繁地参加中国作协的各种会议,出任多个征文大赛的评委,并将他的作家同行张洁、贾平凹等人请到北大,与学生“面对面”。他在课堂上用典雅、诗性的语言讲授小说理论,他主持的“文学半月谈”,深入研究各种文学现象与流派,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的留学生,连同进修、访学者,他指导的“硕博队伍”达二十人之多。
一位来自湖南怀化的中年教师,听了他的学术报告《重读普鲁斯特》,第二天在中文系的座谈会上发言:“听了
2、题材介绍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成为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本文的中的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自主学习。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迁徙 袭击 檄文 畏葸不前 B.憔悴 国粹 荟萃 唾手可得
C.颠簸 船舶 糟粕 居心叵测 D.敦煌 彷徨 蝗灾 惶惑不安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精彩 彩排 神彩 丰采 B.振动 振荡 振撼 震惊
C.急燥 害臊 噪音 躁热 D.悼念 泥淖 宽绰 掉队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年前,我们在公交车上相识;今天,我们又在火车上萍水相逢。
B.公路被护栏剖成两条河,车辆在各自的河道上奔驰,川流不息。
C.车上的人有高的,有矮的,良莠不齐。
D.老师这几年对同学们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大家都很感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美洲荒原或非洲荒原上的动物不时遭到猛兽的追捕与袭击,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B.他的作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不时闪烁着新颖深刻的观点,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C.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D.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中的《前方》,作者是北大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导、中国现代学者曹文轩之手。
5.下列诗句、题目、作者、年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杜甫---唐
B.不忍登高望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柳宗元---唐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唐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唐
三、合作探究
1、人为什么会离家(3-7 节)?
2、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是什么(11节)?
4、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5、为什么要描述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6、如果说思乡之情这是一种悲伤,使人欲哭无泪甚至潸然泪下,那么人生更大的非剧还在后面。是什么呢?
7、因为人们的离家远行,产生了“路”“车”“船”。思考,与先前相比,人类的离家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8段)
8、为什么人类总要离家,总要赶路?(9段)
9、人类的命运是什么?(10段)
10、人生苦旅苦在何处?
11、因为各种原因的离家最终的追求是什么?
四、展示点评,解答疑惑。
五、当堂检测
(一)、阅读曹文轩的《前方》(文见教材),完成1-4题。
1、文章倒数第三段“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句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为什么?
2、阅读倒数第二段,分点阐述人的悲剧性实质。
3、试分析文中“家”“前方”“路”“旅途”等词的内涵,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侧重于离家的角度立意,由离家写到人类的精神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家园、故土的深层思考。
上一篇:《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