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四、重点语句鉴赏(例)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的本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清香”比作“歌声”属通感(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同属美好事物,有好多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等。运用比喻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3、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4、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升”仅是由低向高移动,而“浮”字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物的轻飘状态。)6、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
苏教版必修二:2017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二,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四、重点语句鉴赏(例)
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的本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把“清香”比作“歌声”属通感(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同属美好事物,有好多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等。运用比喻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3、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4、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升”仅是由低向高移动,而“浮”字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物的轻飘状态。)
6、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朦胧柔和。)
7、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若换成“映”,是月光照射,影子显现在荷叶上,表述一半,“画”赋予主动意识,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8、在日式的古屋里,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世界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
(抒发出作者对雨的独特感受。雨的缠绵悱恻,情味十足,使那流浪他乡的游子心也潮润起来。)
9、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将这样四个近义词连用,萧萧冷雨,潮潮湿湿,简直是可触可摸可感。将愁情与雨景交融,传达出作者那“秋雨潇潇”般的离愁和伤感。)
10、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既是软弱的自责,又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11、只觉得天地众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揭露了神权的荒诞,表达了“我”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慨。)
必修二名句名篇默写。
1.《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
2.《六国论》中的名句:
(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
(2)则秦之所大欲,__________,固不在战矣。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_________。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
(5)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3.《阿房宫赋》中的名句:
(1)嗟乎!一人之心,________。秦爱纷奢,________。
(2)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______,______。
(3)戍卒叫,______,楚人一炬,_______。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
(5)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长桥卧波,______?______,不霁何虹?
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___。……想当年_____,_______。……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_____________。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荷塘月色》)
四、文言文翻译
注意《六国论》中一些句子的翻译。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被攻破(而)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因诸侯受贿)所得到的土地,跟(它用)战争胜利而夺得的土地,它实际多到百倍。
3、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4、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和秦国相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出高低来)呢。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本来)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所以)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敌人)蓄积起来的威势所胁迫啊!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假如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蹈袭六国灭亡的旧事 ,这样(治国者的胆略与智慧)又在六国之下了!
11、《阿房宫赋》最后一段的翻译。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