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陈庆德《听听那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正文

陈庆德《听听那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语文必修二   阅读:68996

概要: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听听那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2009)教学设想:这是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文本的第二篇,本文和第一篇《荷塘月色》有类似的教学要求,学习的重点仍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整体感知和局部突破仍然是主要学法。从教材本身特点来看,本文的散文化和诗化跳跃的特征更浓,游走的时间和空间更广阔,虚写的成分也更多,语言含蓄,赋予“寄生”意的句子也多,还有欧化了的句式,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篇文章在过去人教版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过,对首次接触苏教版教材的教师来说,理解也不是很容易的,从网上已接触过本文的教案看,很多也是就易而避难。我觉得本文的教学,解“惑”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在解惑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从《荷塘月色》教学中学到的方法来赏析本文可以理解的东西。教学中,需鼓励学生多读,在多读中渐进体悟。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相关的背景材料,朗读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再梳理难懂的句子,解惑。第二课时继续梳理难懂的句子,解惑。第三、四课时,重点鉴赏意境美,截取文本中的最精彩的几个段落,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

陈庆德《听听那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

《听听那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2009

教学设想:

这是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文本的第二篇,本文和第一篇《荷塘月色》有类似的教学要求,学习的重点仍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整体感知和局部突破仍然是主要学法。从教材本身特点来看,本文的散文化和诗化跳跃的特征更浓,游走的时间和空间更广阔,虚写的成分也更多,语言含蓄,赋予“寄生”意的句子也多,还有欧化了的句式,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篇文章在过去人教版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过,对首次接触苏教版教材的教师来说,理解也不是很容易的,从网上已接触过本文的教案看,很多也是就易而避难。我觉得本文的教学,解“惑”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在解惑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从《荷塘月色》教学中学到的方法来赏析本文可以理解的东西。教学中,需鼓励学生多读,在多读中渐进体悟。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相关的背景材料,朗读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再梳理难懂的句子,解惑。第二课时继续梳理难懂的句子,解惑。第三、四课时,重点鉴赏意境美,截取文本中的最精彩的几个段落,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和背景。

2、读懂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3、了解文章的思路,体悟文章的情感。

4、赏析文章的意境美。

5、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原文的配乐朗读,PPT课件。

课时教学案:

1教时

要点:积累字词,介绍作者和相关的背景材料,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引入本文学习要求

二、基础积累

    叠字词的使用可以加强情状、情态的表现,可以增加文采:

料料峭峭  淋淋漓漓  淅淅沥沥  滂滂沛沛  忐忐忑忑  嘈嘈切切  凄凄切切  滂滂沱沱

Qiào      lín        xīlì       pāngpèi     tǎntè      cáo                 pāngtuó

潇潇  霏霏  冉冉  啾啾  唧唧  皑皑  潮润润  湿黏黏

Xiāo  fēi   rǎn   jiū   jī    ái             nián

难读字:

孺慕  惊蛰  擎天  晌午  苔藓  羯鼓  仓颉  舔舐  惊悸

Rú    zhé   qíng  shǎng táixiǎn jié  jié  Shì   jì

啮咬  赤县  神州  心寒眸酸  一峰半堑  云绦烟绕  山隐水迢

Niè               móu         qiàn     tāo       tiáo

二、简介作者和相关的背景

余光中,当代台湾诗人与散文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度过了近八年的学习生活,十七岁才回到南京继续求学。1948年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时开始发表新诗。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时,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三、听原文配乐朗读

课文由于删节,造成续文某些突兀,听原文,可以释疑。朗读需22分钟。有些同学对课文的某些地方断句不清楚的,请注意听读。听读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  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的?

2、  作者选择了怎样的季节?为什么要选这个季节的雨?

3、  “听听那冷雨”,“冷”包含着怎样的含义?

4、  作者在听雨过程中联想到哪些内容,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
》《陈庆德《听听那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