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氛围萧索、冷落、沧桑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气势雄壮、豪迈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情感凝重,忧心忡忡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情感悲凉、悲怆3、这首词的写作特色是多用典故,说说运用典故有什么好处?运用典故,借史讽今。如借刘义隆元嘉草率出兵的惨败,讽喻韩侂胄的急功冒进。运用典故,可直而不露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畏缩无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运用典故,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 运用典故,切合怀古的题材,形成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如写刘裕北伐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人们忘记国仇家恨,“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七、背诵、作业(做书后练习)附教师参考阅读资料:辛弃疾登上北固亭,看着眼前滚滚滔滔的长江,无数思绪纷至沓来,不由发出种种感叹。一叹世无孙权、刘裕似
陈庆德《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氛围萧索、冷落、沧桑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气势雄壮、豪迈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情感凝重,忧心忡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情感悲凉、悲怆
3、这首词的写作特色是多用典故,说说运用典故有什么好处?
运用典故,借史讽今。如借刘义隆元嘉草率出兵的惨败,讽喻韩侂胄的急功冒进。
运用典故,可直而不露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畏缩无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
运用典故,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
运用典故,切合怀古的题材,形成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如写刘裕北伐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人们忘记国仇家恨,“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
七、背诵、作业(做书后练习)
附教师参考阅读资料: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看着眼前滚滚滔滔的长江,无数思绪纷至沓来,不由发出种种感叹。
一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孙权占据江东,联合刘备,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在京口建立了政权,与魏、蜀鼎足三分。难怪曹操也不由得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再看刘裕这位寒家出身的子弟,在京口起事,平定了桓玄的叛乱,推翻了东晋的统治,做了皇帝,又先后灭掉南燕和后秦,光复长安、洛阳等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今,却只有偏安一隅的君臣,风雨飘摇的朝廷,割地求和,输币纳捐,金人的铁蹄纵横奔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试问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润尚书》)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概括。
二叹统治者昏庸无能。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四个皇帝。就在辛弃疾出生的那一年,宋高宗害死了坚持抗金的岳飞,向金称臣,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匹。1162年,抗金取得大胜,但是宋高宗却违背人民的意愿,甘心作金朝的藩臣,他对大臣说:“朕料此事终归于和”,“至如以小事大,朕所不耻”,表现了一付投降者的嘴脸;宋孝宗即位,发动了对金的战争,可符离一战,宋军大败,孝宗屈辱求和,割去商、秦等六州,换来的是不再向金称臣,改称侄皇帝;宋光宗在位的日子并不长,宫内被皇后(李后)所左右,朝政被反战主和的妥协派官员所操纵;宋宁宗听从韩仛胄的意见,积极备战,可战争的形势并不乐观,他也不能控制局势,韩侂胄被史弥远一伙谋杀,宋宁宗被迫答应金朝提出的无理要求:增岁币为三十万,赔款三百万两。
三叹当权者不作积极的准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对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嘲讽,更是对宰相韩侂胄的严正警告。应该说,韩侂胄为北伐作出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充分准备,可是军事上的准备却明显不足,符离之战后,多年没有作战,象辛弃疾南归已经四十三年了。辛弃疾的话是有相当的依据的,可惜韩侂胄头脑发热,听不尽逆耳的忠言,匆匆地任命了几个将领,就开始北伐。结果西线的吴曦勾结金朝,图谋叛变割据,使金军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应付东线的宋军,打乱了宋军北伐的计划。金军步步进逼,东线主将丘崈多次派人与金军谈和,韩侂胄的处境日益窘困。最后,投降派杨后、杨次山、史弥远秘密勾结,将韩侂胄截至玉津园夹墙内害死北伐彻底失败。
四叹自己有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文武双全,超群绝伦,21岁时率领两千多队伍参加了耿京的义军,在军中任掌书记。次年,奉命南下见宋高宗,北归时,听说耿京遇害,他率五十骑直入金营,于五万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这一英勇行为影响很大,“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南归后,他写成《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抗金主张。在文中,他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只要作好各种准备,收复中原是指日可待的。可是他的正确主张不仅得不到采纳,相反遭到猜忌。他是北人南归的,被看作投诚人员;他是武人,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防范;加之他与当权的主和派政见不和,政治上屡受排挤和打击。他只能作地方官,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因此,他感慨“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痛悔“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本想“了
五叹生命老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确实表现了辛弃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同时,不可否认,诗人在这里流露出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的追怀,对虚度时光的痛惜。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报国无门,自己如今虽被朝廷起用,可已经65岁,毕竟岁月不饶人,生命中的宝贵时光已然逝去,能否亲眼看到北伐的大军驱逐金兵,能否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何况,朝廷对他的态度瞬息万变,不知能在位几日,廉颇的遭遇很可能也就是自己的遭遇。因此,他渴望报效祖国,更企盼朝廷用人能始终如一。其实,由于他独特的处境,他常常感叹生命的老迈。“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念奴娇·书东流村壁》),“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得篆小廉栊”(《定风波·暮春漫兴》),“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沁园春·再到期思卜居》),“甚矣吾衰矣”(《贺新郎》)。辛弃疾第一次感慨生命的衰老是在他34岁的时候,那本是一个人精力最旺盛的时节,是为国效力的最佳时期,可是他得不到重用,故而读他的词,常见其自叹衰老,蕴藏其中的是对生命白白流逝的感叹,是对不能建功立业的遗憾,是对有才不能施展的惋惜,是对朝廷的鞭鞑。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