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五、背诵以上课文第2教时要点:完成字词疏通,背诵课文,分析论证思路,作业过程:一、背诵、翻译已教课文二、继续完成字词疏通1、疏通第4段 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弄懂下列字词:继——与嬴——是故——斯用兵之效也——始速祸焉
陈庆德《六国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五、背诵以上课文
第2教时
要点:完成字词疏通,背诵课文,分析论证思路,作业
过程:
一、背诵、翻译已教课文
二、继续完成字词疏通
1、疏通第4段 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弄懂下列字词:
继——与嬴——是故——斯用兵之效也——始速祸焉——洎……以……——惜——谓
跟在后面 结交秦 因此 这是武力抵抗的功效啊 开始招致 自从……因为 可惜 认为
智力——诚——向使——爱——数……理——当——较——量
智慧和力量 实在 以前假使 珍惜 命运 倘 对抗 判断
2、同学合作,互相翻译第4段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
3、疏通第5、6段字词 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弄懂下列字词:
礼——并力西向——为1——为2——食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礼待 省略“对抗秦国” 被 治理 结构助词,无实义 治理国者的人不要让自己被对方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而犹有可以——下1——下2——故事——是
可以凭 下等 下面 旧事 这
4、同学合作,互相翻译第5、6段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三、思考讨论
同学合作,先思考后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1)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2)不赂者以赂者丧。)
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第3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1)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2)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论述齐、燕、赵的灭亡是为了说明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7、最后两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突出论点,针对现实,暗示主旨。)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练习
五、课后探究
1、如果从就事论事的角度看,六国灭亡真的如苏洵所说吗?
(割地赂秦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六国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定不移地执行“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写作本文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借史论今,讽喻时政。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2、苏家父子三人都写了《六国论》,请比较他们的论述角度和论证特色。
(参考答案: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各有《六国论》传世,三篇文章珠联璧合,各放异彩,可称得上是古代议论文的名篇佳作。然而对照起来看,他们的立论角度、论证方式、文字风格各不相同。
文章都以六国破灭作为议题,借史论政。写借史论政的文章,应该根据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从历史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以便把历史问题的评析同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
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