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5» 正文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5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四   阅读:68942

概要:墓碣jié 吾党菁华jīng 编纂zuàn 全国久蛰之人心zhé 以史迁之善传游侠zhuàn 怒涛排壑hè 贼氛方炽zhì 民国肇造zhào 杌陧之象wù niè 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xù 2、生字词辨析 巇(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抔(póu):用手捧东西 踬(zhì):①被东西绊倒,②跌倒;失败 肇(zhào):①发生;引起,②开始 杌陧(wù niè):(时局、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蛰(zhé):像动物冬眠一样隐居起来 3、解释字词 踬踣者履: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直:简直;惊、泣:使动用法,使……震惊,使……哭泣 与武昌革命并寿:一同永垂不朽。 顾自民国肇造:开始建立 不能继述先烈遗志:继承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勉励 巇(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抔(póu):用手捧东西 踬(zhì):①被东西绊倒,②跌倒;失败 肇(zhào):①发生;引起,②开始 杌陧(wù niè):(时局、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蛰(zhé)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5,标签: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墓碣 jié  吾党菁华 jīng  编纂 zuàn  全国久蛰之人心 zhé 

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zhuàn  怒涛排壑 hè  贼氛方炽 zhì  民国肇造 zhào 

杌陧之象 wù niè  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xù 

2、生字词辨析  

巇(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抔(póu):用手捧东西  

踬(zhì):①被东西绊倒,②跌倒;失败    肇(zhào):①发生;引起,②开始  

杌陧(wù niè):(时局、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蛰(zhé):像动物冬眠一样隐居起来  

3、解释字词  

踬踣者履: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直:简直;惊、泣:使动用法,使……震惊,使……哭泣  

与武昌革命并寿:一同永垂不朽。  

顾自民国肇造:开始建立  

不能继述先烈遗志:继承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勉励  

巇(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抔(póu):用手捧东西  

踬(zhì):①被东西绊倒,②跌倒;失败    肇(zhào):①发生;引起,②开始  

杌陧(wù niè):(时局、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蛰(zhé):像动物冬眠一样隐居起来  

踬踣者履: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直:简直;惊、泣:使动用法,使……震惊,使……哭泣  

与武昌革命并寿:一同永垂不朽。  

顾自民国肇造:开始建立  

不能继述先烈遗志:继承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勉励 

五、段落划分 

第一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 

第三、四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传世而不朽。 

六、研习课文(第一段) 

1、本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先 写清朝末年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国家而艰苦奋斗的情况,一个“最”字突出了黄花岗起义死伤之惨重,损失之巨大。“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 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造”即时代,区别于下文“民国肇造”中作建立解的“造”。“艰难险蛾”与“踬踣者屡”,当主要指革命 党人发动和组织的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4年11月长沙起义,1906年底萍、浏、醴起义,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同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同年9月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同年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州起义,同年4月河口起义,包括1910年2月和1911年4月两次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是在第二次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等。 大小多次武装起义的均归失败和革命党人的不断牺牲。“贼”,指满清反动统治者,区别于下文“时子方以讨贼督师桂林”中指北洋军阀的“贼”。但作者并未被这 巨大的悲痛所压倒,“然”字笔锋一转,给这次战斗以极高的评价,并抒发了自己对烈士深挚的赞颂之情。这里,作者的感情进入了另一高潮。“碧血横飞,浩气四 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土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才令“久蛰之人心”大为振奋,使他们千年的“怨愤”,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碧血”语出《庄子?外物》中“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之句;后多用它来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的序幕,有了“斯役”,才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巨大胜利!段末作者再次满腔热忱地肯定“斯役”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它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在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2、朗读并翻译课文第一段 

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多。(在那次战斗中)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到了极点!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心,这才大大兴奋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七、小结课文 

本节课研习了课文第一段,体会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八、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第一段 

2、预习理解二三段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由于“民国肇造,变乱纷乘”,致使烈士坟茔,仍“湮没于荒烟蔓草间”,民国七年(1918),“始有墓碣之建修”,民国十年(1921),“始有事略之编纂”。这里,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漫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姓名也无法知道! “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变乱”,系捐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把政权交给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夭折;1913年3月坚持“共和”制度的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宋教仁被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钧、洪述祖派遣的特务武士英所刺杀;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并于1915年12月公然宣布恢复帝制,自称为“皇帝”;1917年?月段祺瑞导演张勋复辟的丑剧;1917年7月 开始的护法运动支持了仅一年又告失败,以及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新老军阀的连年混战等情况。在详尽地记叙了上述惨痛事实后,作者又引用 历史上“善传游侠”的史迁“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的事作比较,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悲痛的情怀。这一段记烈士遭受冷落的境况,恰与上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 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地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史载田横事”:田横(?一前202),秦末狄县(今山东高青东 南)人,本齐国贵族。秦朝末年,从兄田儋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投奔彭越。汉朝建立,率徒党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命他去洛阳,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被迫前往。途中他顿悟自己“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奈何北面事之?” 不愿称臣,于是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余人闻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上述事情在《史记》与《汉书》中均有记载。第三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传世而不朽。这是作者作序的目的所在,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略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四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四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5》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