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教学实录» 正文

《陈情表》教学实录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五   阅读:68891

概要:一、课前预习指导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犹蒙矜育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臣之辛苦 生当陨首 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学习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表现“孤苦”之情。找第

《陈情表》教学实录,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一、课前预习指导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犹蒙矜育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臣之辛苦  生当陨首
     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学习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表现“孤苦”之情。找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点评:读得整齐,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学生: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教师: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第三段。 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第四段。   教师: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教师: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四)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师: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结论: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小结: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1] [2]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五
》《《陈情表》教学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