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设计3» 正文

《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设计3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60

概要:提示:——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提示: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提示:“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6、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提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7、

《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设计3,标签: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提示:——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提示: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提示:“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6、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7、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8、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9、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六、齐读,背诵这首诗。

  七、课堂小结

  李白的《渡荊门送別》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滿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給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沒有送別诗所慣有的感伤与悲凉,是千古奇诗。

  八、布置作业

  1、欣赏此诗,选出有错的一项 (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用文字把自己阅读这首诗的感受写出来。


上一页  [1] [2] 


Tag: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设计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