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5、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敬佩、赞美之情。6、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是隐逸者,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第 2 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为什么把菊称为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
《爱莲说》教案23,标签: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中通外直”一句比
“不蔓不枝”一句比
“香远益清”比
“亭亭净植”一句比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
5、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敬佩、赞美之情。
6、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第 2 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为什么把菊称为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菊花的这种“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高洁不正是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不苟随时俗的人格写照吗?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为何是富贵者的像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描写唐人"盛爱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通过这些诗句了解当时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世人纷纷追求奢华的这一社会背景。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是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把莲
小结 :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倚世独立、不慕荣利的可敬可赞。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正衬)——陈述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慨叹 ——托物言志——疑问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反衬)——感叹句
▲“菊之爱”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8、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做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
“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10、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上一篇:《桥之美》教学案例11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