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统治者的荒淫和昏溃招致了战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诗人杜甫带来了痛苦。安史之乱前,杜甫的身体是比较健壮的,据史料记载:他十五岁时“八月枣熟,日上树千回摘枣”。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从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只有四十五岁的他,骨瘦如柴,衣杉褴褛,光脚登一双麻鞋(《述怀》)。杜甫在战乱中生活贫困,流离失所,战乱结束了,他的身体也完全垮了。他患有消渴症、肺病,进而半身不遂,以至“右臂偏桔”,聋的是左耳,牙齿落掉了一半,视力衰退,脚也不灵便。写这首诗时,杜甫只有四十七岁,却已经象一位老人了。人民蒙受的痛苦,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刺痛着杜甫的心灵,他伫立在风中,望着前方,他忧郁的眼睛在诉说……六、作业:1.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和联想,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2.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提示: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教学设计5,标签: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六、作业:
1.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和联想,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提示: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附: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5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