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生31:曾皙表示自己不能管理国家,这平和淡泊正符合孔子谦和守礼的要求。 生32:因为要沐浴,又要到祭坛上吹风,还要咏,估计是在举行仪式,也是一种礼,也与孔子主张的礼教是一致的。 生33:人总有入世的一面,也有出世的一面,孔子也曾想有所作为,积极入仕,但由于战乱,志向不能实现,痛苦之后,希望自己能够过悠闲的世外桃源的的生活,曾皙的理想刚好表达了孔子自己的理想…… 师:“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又叹,赞的是什么?叹的又是什么? 生34:只有一个学生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平天下的理想,其他学生都没有达到孔子的教育要求,所以孔子只好叹息,同时又赞美曾皙能领会孔子的教育理想。 生35:因为当时春秋时代是战乱时代,所以要叹,而只有曾皙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 生36: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叹,因为曾皙描绘的景象太美了,所以要赞。 生37: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生38: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册],标签: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用一个词表达自己对文意的发现”的要求可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比“一句化表达、一段话表达”要求低,学生可以做到。
学生在发现文意的交流中出现的错误,可以让其他学生发现错误并修正错误。没有急于否定错误或纠正错误。
显然,这个同学的发言是受了前面几个同学发言的启发的。可见,生生互动的课堂中,文意发现还有一个途径,即同学间的相互启发。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思路结和文章主题有个整体把握。
思考与感受:
1、 文意发现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曾经上文言文,教学重点往往安排文言现象:实词、虚词、词法、句法等等。做了课题以后,觉得文言文也一样要让学生进行文意的发现,而不仅仅是文言现象的掌握。曾经的课上完后,感受常常是:学生上文言文没精神,觉得文言文枯燥。现在,无论是学生还是我都已渐渐走进这种探究文意、发现文意的讨论式教学,而且许多时候是兴致勃勃。
文意发现教学的研究使我发现:文言文教学不能只讲文言现象。文言文这种言语形式与现代文的言语形式一样,背后都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甚至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人。文言现象固然要学,它是一座桥梁,可以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相识、沟通、对话、交流,从而促成视界的融合,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智慧。然而文言文教学绝不能止于文言现象的教学。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彼岸,而不是桥梁本身。况且,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一个自足体,它有自己独立而鲜活的生命,它充满了独特而丰富的意味。止于文言现象的文言文教学其实始终只引领学生站在文本的外围,而没有走进文本的内部。从文意发现出发的教学,不仅可以在趣味盎然的文意探寻中不知不觉地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更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文中或文后的形象、体会他们的情绪,触摸他们的思想,从而拓宽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心胸、拓宽自己的笔墨。
文言文中实施文意发现教学,重现文言文课堂生气,回归文言文教学本原。
2、文意发现的途径。
学生如何通过阅读发现文意、获得文意?从理论上讲需要两个条件:一 、学生需要有与文本相适应的前理解,或者说期待视野,包括一定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情绪准备、审美能力、欣赏倾向等等;二、学生与文本需要进行相互作用,学生诉诸想象、产生感知、唤起情感、进行审美判断、审美玩味,对文本产生创造力: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学生与文本形成了主体间关系。
那么,如果学生的前理解(即现有水平),与文本产生较大的落差,无法与文本相适应,以致于探寻不到文意,发现不了文意,怎么办?
通过以上课例的实验和反思,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形态下,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文意: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