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胡同文化》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二)» 正文

《胡同文化》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二)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册语文教案   阅读:68350

概要: 同学们笑了起来。 我也笑了:“从同学的笑声中,就可发现问题了。要读出韵味来,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儿来。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且把声调往上提。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大家推荐“朗读家”××同学范读。 这位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京味十足,同学啧啧称赞,体验到了京腔京韵的魅力。 我忍不住夸奖:“不愧是‘人民代表’,不负众望。”然后面向全体:“接下来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读出韵味,读出满足感和得意劲,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并掌握朗读技巧。) 然后问他们:“品味出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了吗?” “有点儿。” “那我就让各位再‘多点儿’。请齐读屏幕上的话。” 我打出屏幕上的话:“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学生边读边笑,读完后大笑。 “笑什么呢?笑它好还是不好?” “不好!” “怎么个不好?” “呆板,单调。”“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

《胡同文化》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二),标签: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同学们笑了起来。

   我也笑了:“从同学的笑声中,就可发现问题了。要读出韵味来,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儿来。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且把声调往上提。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大家推荐“朗读家”××同学范读。

   这位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京味十足,同学啧啧称赞,体验到了京腔京韵的魅力。

   我忍不住夸奖:“不愧是‘人民代表’,不负众望。”然后面向全体:“接下来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读出韵味,读出满足感和得意劲,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并掌握朗读技巧。)

   然后问他们:“品味出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了吗?”

   “有点儿。”

   “那我就让各位再‘多点儿’。请齐读屏幕上的话。”

   我打出屏幕上的话:“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学生边读边笑,读完后大笑。

   “笑什么呢?笑它好还是不好?”

   “不好!”

   “怎么个不好?”

   “呆板,单调。”“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也不风趣。”

   我笑着说:“被你们批评得一无是处了。不过这么一比较,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就品味出来了。还只是一点儿吗?”

   有学生拉起了长音:“多乎哉,很多也!”

   也有学生忍不住赞叹:“汪老先生真神!”

   我接过话题:“对。汪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让我们也带着感情,带着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认真朗读一下这些段落。方式是:以小组(6人)为单位,每人选一段自己较满意的读给小组成员听,然后互相评点。”

   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气氛活泼。

   然后,我把他们引向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学生非常明确:“最后三段。”

   “没错。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

   这样就从“增长见识”板块转到了“体验感情”部分。

   三、体验感情

   先让学生齐读第13段,尽可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学生读得比较深沉,基本上读出了作者的感情。我又请他们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学生:“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这次比上一回低沉。)

   我积极肯定:“这次读得更到位些。”然后抓住语言特点往下问:“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学生马上回答:“不是。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却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对。这是书卷气很浓的语言。如果将它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可以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然后我让几位同学起来说。

   学生1:“那种衰落的样子,那还有什么说的。”

   我大加肯定:“京味到家了!”

   学生2:“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我褒贬兼用:“好是好。但与上句没啥区别。而且似乎还有点高兴的成分呢!”

   学生3:“那片衰败,确实很惨。”

   我马上表态:“是口语,但没有京味。”

   学生:……

   我就此打住:“没关系,上面同学讲的两句话已经可以供我们比较了,看看他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1:口语放在这里一点表现力都没有了。

   学生2:没有意蕴,没有回味。

   学生3:更没有形象,无法让人联想开去。

   我顺势点评:“是的。而作者连用四个书面短语,生动形象,而且意蕴悠长,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再深入一步:“学了汪曾祺先生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有什么启发或感受?请随便说说。”

   学生纷纷发言:“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掌握多样化的语言。”“语言要雅俗兼有,能雅能俗。”

   “说得很好。汪曾祺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然后把学生引向下一段(第14段):“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在下一段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

   学生马上作出反应:“‘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我深入一步:“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学生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我让他们齐读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介绍汪曾祺在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于是有学生解释说:“面对现实,作者也有他理智的一面,超脱的一面。”

   我趁此引向末段:“非常正确。一旦准确理解了汪老先生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几个字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了。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结尾,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的三种不同感情。”并传授朗读技巧:“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出感情,比较出差别。”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一册语文教案
》《《胡同文化》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