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六册语文教案《语言与文学》教案4» 正文

《语言与文学》教案4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六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49

概要: (6)、劝学 《劝学》 古: 勉励 今: 说服 (7)、使人给其食用 《冯谖客孟尝君》 古: 供应 今: 给予 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某些复合词和成语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变化的一种形式是词义扩大或者缩小。 例: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赤壁之战》 “中国”在这里指“中原”一带,即黄河流域,不包括长江以南,现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从这一例可以看出,虽然字眼不变,但意义扩大了。 又如: 古代的“天下”指“中国”,现却指“世界”。 词义除了扩大外,还有缩小的。 如: “臭”古时指一切气味,现指跟“香气”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这是词义缩小的缘故。 又如: “金”古时指金、银、铜、铁。今天成了黄金的专用词,不包括银、铜、铁,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还保留着古义,如“五金公司”。 (2)、词义的转移也是一种变化形式。 如: ①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古: 整装 今: 完毕 ②牺牲

《语言与文学》教案4,标签:人教版高六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6)、劝学  《劝学》  古: 勉励  今: 说服 
   (7)、使人给其食用  《冯谖客孟尝君》  古: 供应  今: 给予 
    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某些复合词和成语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变化的一种形式是词义扩大或者缩小。 
    例: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赤壁之战》 
    “中国”在这里指“中原”一带,即黄河流域,不包括长江以南,现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从这一例可以看出,虽然字眼不变,但意义扩大了。 
    又如: 古代的“天下”指“中国”,现却指“世界”。 
    词义除了扩大外,还有缩小的。 
    如: “臭”古时指一切气味,现指跟“香气”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这是词义缩小的缘故。 
    又如: “金”古时指金、银、铜、铁。今天成了黄金的专用词,不包括银、铜、铁,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还保留着古义,如“五金公司”。 
   (2)、词义的转移也是一种变化形式。 
    如: ①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古: 整装  今: 完毕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古: 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 为国为民献身 
    许多词尽管字形一样,古今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义代替了旧的意义。 
   (3)、词义变化的又一种形式是词义的弱化与强化。 
    如: 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蔺列传》古: 获得罪过  今: “得罪你了”“得罪”约相当于“抱歉”,意思轻。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蔺列传》  古: 对立今: 极深的怨恨。(重) 
   (4)、从变换形式上看,古代的单音词很多成了复音词或多音词。(略,见前) 
   (5)、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同一概念时,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 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  古: 看重,看得起  今: 器皿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古: 广泛  今: 渊博。 
    这些都是语言演变的明显标志。 
    总之,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如: 过去讲“病愈”用“瘳”chōu ( 病数月乃愈《狱中杂记》) ;讲“儿童”用“垂髫”tiáo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些字既难读又难写,现在分别被“病愈”、“小孩”等词代替了。 

补充作业 
 1、写出与下列文言词相当的现代汉语单音词。 
    走(  )  行(  )  往(  )  去(  )  返(  )  食(  )  履(  )  饮(  ) 
 2、解释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并说明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同。 
   (1)、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第 三 课 时 

第三部分: 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1、语法的变化。 
    原句              译文 
   (1)、吾谁欺?        我欺骗了谁?  
   (2)、不我知         不了解我 
    在古代汉语里,疑问句里的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前面如例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放在动词前面如例 (2),这两例都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语序。今天如果要表达上述意思,模仿过去的语序,把它分别说成“我谁欺骗了”“不我了解”,就不难了。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语序的变化。此外,现代汉语常用“把字式”,如: “把信写完”,“把收音机打开”“写完信”,“打开收音机”;“得字式”如: “打得好”,“写得快”,这些格式古代汉语是没有的。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许多语法现象古今基本相同,所以作者在这一节简略地谈了古今语法的一些不同现象,接着就指出: “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六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六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六册语文教案
》《《语言与文学》教案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