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 通过朗读和探讨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为政主张。3、 体会推行德政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重点:德政的内涵课时:一课时(在有课前准备的情况下)课前准备:1、 关于孔子的介绍2、 关于《论语》3、 关于文言积累导入:释题导入。让学生谈德,德是什么?孔子又是从哪个角度谈德的?(第一节)一、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以读感知2、 字词点拨,积累文言3、 概括章节,了解内容 富民(3、4、8)教民(2、3、10、11)举贤(11)正己(4、5、6、7、8、9、11、12)二、批语点评,交流心得三、探讨研习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明确:孔子知道“足民”的重要性,“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根本条件。探究二: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
《为政以德》课堂实录,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通过朗读和探讨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为政主张。
3、 体会推行德政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重点:德政的内涵
课时:一课时(在有课前准备的情况下)
课前准备:
1、 关于孔子的介绍
2、 关于《论语》
3、 关于文言积累
导入:释题导入。让学生谈德,德是什么?孔子又是从哪个角度谈德的?(第一节)
一、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以读感知
2、 字词点拨,积累文言
3、 概括章节,了解内容
富民(3、4、8)教民(2、3、10、11)举贤(11)正己(4、5、6、7、8、9、11、12)
二、批语点评,交流心得
三、探讨研习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明确:孔子知道“足民”的重要性,“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根本条件。
探究二: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探究三: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总结: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
明确:正己、养生、丧死和祭祀
探究四: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及其现实意义。
结合韩非子思想和江泽民以德治国和当前以法治国来谈。
四、拓展延伸 练习1,课后第五题,感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政治局面。
板书:
为政以德 富民(3、4、8)
教民(2、3、10、11)
举贤(11)
正己(4、5、6、7、8、9、11、12)
经世济民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