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正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诗宋词   阅读:68580

概要:《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 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 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 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 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 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            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 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 景物:明月,松林——静景 清泉,山石 竹林,浣女     ——动景 青莲,渔舟 作者:jennyberry  
作者EMAIL:jennyberry@163.com



Tag: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

上一篇:中唐诗歌介绍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