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明确: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4.既是诗人心境空明,极力想表达山居之幽静,那他为什么又写了喧闹的浣女和下水的渔舟呢?明确:浣女也好,渔舟也罢,还是在写山居的空明与纯静,写人心的宁静。诗人仅仅是以动写静,以闹写静而已。(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5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明确: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
《山居秋暝》教案6,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明确: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4.既是诗人心境空明,极力想表达山居之幽静,那他为什么又写了喧闹的浣女和下水的渔舟呢?
明确:浣女也好,渔舟也罢,还是在写山居的空明与纯静,写人心的宁静。诗人仅仅是以动写静,以闹写静而已。(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明确: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6知人论世: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7读下列文字: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王维
结合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倒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明确: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以人和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十思考: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
上一页 [1] [2]
Tag: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