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声律凤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建议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本专题以及此后的李白和杜甫的两个专题,都
《“声律凤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声律凤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建议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本专题以及此后的李白和杜甫的两个专题,都属于盛唐诗歌的范畴。因此在进行这三个专题的教学时,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对单篇诗歌的鉴赏从总体上把握盛唐诗歌的整体风貌。本专题选取了除李杜以外的盛唐诗歌的代表作六篇,其中王孟和高岑的诗歌是本专题的鉴赏重点。
1.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虽未脱去初唐诗歌的面貌,但也已经具备了盛唐诗歌意境雄浑阔大的特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感悟这一过渡性特征。全诗是紧扣着“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具体鉴赏这首诗歌时应抓住这一写作特色进行讲解。
2.李颀《送魏万之京》一诗以长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时重点体会诗人是如何把叙事、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
3.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在表现传统诗画艺术中的“空”、“静”之美方面,诗人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功力。在鉴赏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空”、“静”之美的。
4.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5.高适的《燕歌行》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诗前的小序已移到注解中了,鉴赏时应注意阅读。此诗的主题是谴责边塞将领在朝廷的怂恿下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诵读练习,然后让他们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鉴赏时抓住这些沉痛语,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沉痛之情的。
6.《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岑参的边塞诗以意奇语奇著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这首诗是奇而壮。大漠的飞沙走石,人物的英勇豪迈,都使人感到雄浑壮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诵读练习,勾画出诗歌中的“奇语”,再分析这些奇语的表达效果。
学习指导
【 “品读与探讨”指导】
1.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人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增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2.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
3.诗人采取了以“有”显“空”、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营造山中的空、静之美。明明有浣衣女、渔舟,诗人偏偏说是“空山”,原来是山中竹木茂盛,掩藏了人的活动,正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明月照、青泉流、浣女喧、渔舟动,都是动景,但更反衬出山中的静,此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人若耶溪》)。
4.寓怀古伤今之情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诗歌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首联凭空落笔,似不入题,但却引出了诗人的无限感慨;第二联紧扣上联的“古”“今”,道出自己的怀古伤今来自于这次的登临;第三联写登临所见,严冬天寒,更衬托出登临者的伤感;第四联既是写景,也是吊古伤今。“读罢泪沾襟”,是诗人的自我感伤,也暗用了“堕泪碑”的典故。
1.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这些诗句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了边塞兵士的凄情惨状。
2.如“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狂暴。“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天气的恶劣。“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通过细节的描写显现了边塞天气的寒冷和将士们的豪迈之情。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