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红楼梦《红楼梦》专题:景夺文章造化工:红楼语言» 正文

《红楼梦》专题:景夺文章造化工:红楼语言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红楼梦   阅读:68901

概要:再看有正本、脂庚本,这句话多了一个“那”字,作:可是那众位给耽阁了。这就一点不错了。“那众位”者,指太医院的大夫们,即张先生的同行也,言外自大有不满之意,妙合医生的口气。若删去“那”字指婆子说,不但不通得可笑,而且当面这样说人也不妥当。“那”字在文法上大概叫指示形容词罢。有了“那’字和没有“那”字,一般说来好像差别不多;在有些地方呢,进出却很大,如这里便是,断断乎删它不得。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来看,文章的确有一字不能增,一字也不能减的境界,并非前人故神其说,或夸夸其谈。从校勘《红楼梦》的工作里,完全证明了这个,因而借用宋玉赋里的话,题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4、周汝昌论《红楼梦》的叙述语言 整部《红楼梦》中作者极少直接出来说话,在开端引这两首《西江月》,还是受了古代话本的影响,这是传统小说中以作者口吻介绍人物的一种形式,《红楼梦》写到后来精彩万分之处,这种形式上的套头就完全撇开了。曹雪芹在宝玉出现时采用这种形式,在全书中是很独特的。这两首《西江月》,可以说是给贾宝玉作的全面“鉴定”。没有一句好话,把贾宝玉贬得一文不值。曹雪芹用这样的形式,是有意给读者深

《红楼梦》专题:景夺文章造化工:红楼语言,标签:红楼梦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再看有正本、脂庚本,这句话多了一个“那”字,作:
可是那众位给耽阁了。
这就一点不错了。“那众位”者,指太医院的大夫们,即张先生的同行也,言外自大有不满之意,妙合医生的口气。若删去“那”字指婆子说,不但不通得可笑,而且当面这样说人也不妥当。
“那”字在文法上大概叫指示形容词罢。有了“那’字和没有“那”字,一般说来好像差别不多;在有些地方呢,进出却很大,如这里便是,断断乎删它不得。
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来看,文章的确有一字不能增,一字也不能减的境界,并非前人故神其说,或夸夸其谈。从校勘《红楼梦》的工作里,完全证明了这个,因而借用宋玉赋里的话,题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4、周汝昌论《红楼梦》的叙述语言
整部《红楼梦》中作者极少直接出来说话,在开端引这两首《西江月》,还是受了古代话本的影响,这是传统小说中以作者口吻介绍人物的一种形式,《红楼梦》写到后来精彩万分之处,这种形式上的套头就完全撇开了。曹雪芹在宝玉出现时采用这种形式,在全书中是很独特的。这两首《西江月》,可以说是给贾宝玉作的全面“鉴定”。没有一句好话,把贾宝玉贬得一文不值。曹雪芹用这样的形式,是有意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说得宝玉一无是处,世界上很少有这样的人。曹雪芹把全书的主角说成最坏的人,这是为什么?曹雪芹毫无顾忌,他不低估读者,他怕费了毕生精力创造出来的下面人物形象被读者误解,曹雪芹就敢于这样写。除了在梦中通过警幻仙子之口,说了一句宝玉“秉性聪敏”是正面的好话外,可以说整个八十回《红楼梦》,作者没有一句对宝玉正面的好话。说他疯疯傻傻;说他不通世故,怕读文章,说话离经叛道;说他不喜欢礼节应酬……,等等。此外,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贬低宝玉。比如三十五回“白玉钏视尝莲叶羹”,写傅家两个婆子在场看到的情景,两个婆子出来边走边议论说:“怪道有人说他们家的宝玉是相貌好,里头胡涂,……他自己烫了手,倒问别人(玉钏)疼不疼,这可不是呆了吗?”作者还通过婆子之口,说宝玉“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看见河里的鱼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呼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这是从婆子的水平、眼光对宝玉的一场“鉴定”。曹雪芹敢于这样表现贾宝玉,需要很大的勇气,后世的人会不会误解他呕心沥血创造的正面形象?我估计他是想过的,但并没有影响他这样去表现,而最后的艺术成就是如此辉煌!

4、周中明论《红楼梦》语言的美
《红楼梦》的语言美,首先,在于它的词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华丽鲜艳,相反它很朴素,跟日常生活一样朴素。这就美在从朴素的日常生活语言中,却表现了极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寄托了人物浓烈、丰满的感情,迸发出光彩夺目的斗争理想的火花。
《红楼梦》语言的清新而精深的意境美,并不是以哲理的逻辑的力量取胜,而是以它形象的、感情的力量动人心魄的。因此,崇高、纯洁、丰满的感情美,是《红楼梦》语言美的又一特点。
由于《红楼梦》的语言具有巨大的思想和感情的容量,这就给它的语言美带来另一特点:橄榄美。用作家曹雪芹自己的话来说,是:”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第四十八回)这是曹雪芹通过香菱的口,给王昌龄一首边塞诗语言造诣的评语,实际上恰好说明了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中所追求和达到的这种语言美的境界。什么叫”橄榄美”呢?这就是一字一句要经得起咀嚼,百读不厌,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余香满口,醇美无穷。宝钗说黛玉听了贾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便”都低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第二十九回)。黛玉读了《牡丹亭》,也是”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第二十三回)。《红楼梦》人物口中一再出现的对语言要求能”细嚼”,有”滋味”,好”回想”,有”余香”,并”警人”到”心动神摇”,”如醉如痴”,”不觉潸然泣下”,这显然都是反映了作家本人在这方面的努力和美学要求。
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归根结底是形象美。离开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再美的语言,也如同离开了泥土的花一样,终究是不耐看的,没有生命力的,不能动人心魄的。《红楼梦》的语言美,正是在于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现了极大的能耐。在这方面,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意境美、感情美、橄榄美,都使人物形象大大丰满、提高和有魅力以外,《红楼梦》语言,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特别富有传神美。

5、王朝闻论《红楼梦》语言的创造性与质朴性
只有从语言的创作性与语言的质朴性的对立统一,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语言的卓越性,才能理解它那“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等优点,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触物以兴情”和“托物以寄意”等强调主观感受,以及用比兴方法来表现这种感受的优点。如果说李贺诗歌有用典过多,因而不免词意晦涩难解等缺点,《红楼梦》的语言却没有这种和多数读者的审美需要相抵触的缺点,而具有内容含蓄因而经得起反复咀嚼的优点。例如早为脂砚斋所注意到的,本来回目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后改为“秦可卿死封龙禁尉”那一章里的一句白描。这句白描写的是秦可卿的死讯在贾府引起的反应:“……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表现了那叙述性的语言具有内容含蓄的优点。脂评指出:“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当然,如果断定这九个字是写尽了公公贾珍与儿媳秦可卿的秘事,那未免是过分夸大的说法。但也不能否认,这“纳罕”与“疑心”,对于宁府突然事变在贾府诸人精神上的反映,以及他们对贾珍与秦氏之间,那种超越翁媳关系的风闻、猜测和看法的描写,是既含蓄而又准确的。这种描写,对于并不粗心的读者来说,倘若会引起一种“为什么”的疑问,应当说也是一种可取的艺术手法。对于不单单想读故事,而且乐于从中有所发现的读者的审美需要来说,这九个字就是一种富于表现力和鼓动性的语言,也就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艺里语言的优点——“意在言外”。
我觉得《红楼梦》的形式和风格,有一种区别于西方艺术的中国特征。它近似中国画或戏曲舞台艺术,不以造成逼真感的幻觉取胜,而是以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为主,比如说不强调景的直接再现,而是强调人物的形态及动作的特殊点以显示环境的特殊点,因而我阅读它时,觉得发现多于直感,读起来觉得它是常新的。
《红楼梦》里许多白描式的叙述,含蕴着并非表面化和概念化的题旨。既然它是含而不露的,当然是有待于读者去发现的。例如第十六回对于贾琏与凤姐的争权夺利的描写,在艺术形式上,仿佛用语来去无端,但它的生活内容,并非不可踪迹。如果我们再读一读那可说是同时出现的凤姐与贾蓉、贾琏与贾蔷的对话,不难理解曹雪芹对于丑恶事物的讽刺,作到了深刻性与平易性的和谐统一。同时也可以看出,曹雪芹那写人物个性的出众的笔力。贾府为了迎接贵妃省亲,贾蔷要去姑苏办理聘教习、采买学戏的女孩子和行头等一应事物,临行前与贾蓉来见贾琏夫—妇时,从四个人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语言平易却不是淡而无味的艺术美。它可能唤起读者相应的体验以至分析,从而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和作者的命意之所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红楼梦红楼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红楼梦
》《《红楼梦》专题:景夺文章造化工:红楼语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