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而第二部分文字,使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如果是全知的叙述视角,赵家的狗为何看狂人两眼,狂人又如何与“他”相见,我们都可以通过叙述者的叙述得知。在第二部分例文中,我们却只能知道狂人所看所想的,他不知道的,我们也一概不知道。 3.第三题的参考解答: 《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白话日记之前加了一则文言小序,构成两个视点、两重叙述。文言体表现“正常人”的世界,而当时被视为标新立异的白话体则用于表现“狂人”的内心世界,疯狂中有清醒。文言载体表现常人世界,传统保守中有疯狂,有象征意义。但主人公病愈后成为候补官员,“团圆结局”,但暗含主题“失败”——加入了吃人行列。狂人成为常人,便失去了反抗性。“救救孩子”是走出死胡同的一条路,但狂人病愈,话语力量减少,本身是复杂的反讽,真正结尾其实并不是“救救孩子”,而是后面表示不完全之意的省略号……小说文本具有一种分裂性、对立因素,互相嘲弄,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结构。 三、参考资料 1.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大胆地选择了一个患有迫害狂的疯子,让他作为情节的叙述者,用他的视角来描述生活中各种“反常”现象。表面看来,狂
短篇小说欣赏《狂人日记》教辅,标签:短篇小说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而第二部分文字,使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如果是全知的叙述视角,赵家的狗为何看狂人两眼,狂人又如何与“他”相见,我们都可以通过叙述者的叙述得知。在第二部分例文中,我们却只能知道狂人所看所想的,他不知道的,我们也一概不知道。
3.第三题的参考解答:
《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白话日记之前加了一则文言小序,构成两个视点、两重叙述。文言体表现“正常人”的世界,而当时被视为标新立异的白话体则用于表现“狂人”的内心世界,疯狂中有清醒。文言载体表现常人世界,传统保守中有疯狂,有象征意义。但主人公病愈后成为候补官员,“团圆结局”,但暗含主题“失败”——加入了吃人行列。狂人成为常人,便失去了反抗
性。“救救孩子”是走出死胡同的一条路,但狂人病愈,话语力量减少,本身是复杂的反讽,真正结尾其实并不是“救救孩子”,而是后面表示不完全之意的省略号……小说文本具有一种分裂性、对立因素,互相嘲弄,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结构。
三、参考资料
1.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大胆地选择了一个患有迫害狂的疯子,让他作为情节的叙述者,用他的视角来描述生活中各种“反常”现象。表面看来,狂人的语言全系“疯话”,不足为据;细细琢磨,狂人的头脑最清醒,说的话最真实。他以辛辣的反讽无情地揭露了病态社会封建专制主义的吃人本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倘使视角换一换,换成赵贵翁或陈老五,那么,反讽的内涵不消说将丧
失殆尽,就是场景的气氛、人物的感情色彩和作品的情绪基调,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由此可见,作家的艺术构思与人物视角的选择,两者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张德林《现代小说美学》)
2.鲁迅的短篇小说目前已被普遍认为是“五四”小说的经典,分析它们的一种方法,是看作者如何通过转化并超越中国传统的影响,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注入某些新的东西,同时又有意识地借鉴西方文学。从这方面看,堪称第一部重要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狂人日记》就具有巨大的意义。这篇小说之所以是“现代”的,主要是因为说故事的那种新的方式。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小说中“摩罗诗人”们的第一个直接后代。但是故事讲述的方式却使我们难于肯定这位叛逆者和“精神界之战士”的思想见解可能被他的听众所接受,因为在小说中它是只被视为精神病人的狂乱呓语的。“狂人”的见解越是卓越超群,在别人的眼中便越是显得狂乱,他从而也越是遭到冷遇并被迫害所包围。因此,“狂人”批判意识的才能,并不能使自己真正从吃入主义的庸众掌握中解放出来,相反,只是使他在明白了自己也曾参加吃人、现在又将轮到自己被吃以后而更加痛苦。这篇小说的外在的意义是思想必须启蒙,但结论却是悲剧性的。这结论就是:个人越是清醒,他的行动和言论越是会受限制,他也越是不能对庸众施加影响来改变他们的思想。事实上,“狂人”的清醒反而成了对他存在的诅咒,注定他要处于一种被疏远的状态中,被那些他想转变其思想的人们所拒绝。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3.鲁迅自述题旨和意义: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一文中,鲁迅曾经谈到了《狂人日记》的题旨和意义,“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 《狂人日记》这部作品的出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ag01)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一八八三年顷,尼采(Fr.Nietzsche)也早借了苏鲁支(Zarathustra)的嘴,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你们做过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那一个猴子’的。……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叙述角度:中国古代的小说常常是以说书人的身份叙事,叙事者超越小说的世界之上,居高临下,明察一切,调度一切,用透视一切的明晰眼睛去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窥视人物的言谈举止、内心世界。他可以自由地出入小说世界,一会儿在故事之中,一会儿又跳出故事,发表个人的感情与评论,全知的叙事角度很容易造成读者与故事之间的疏离,也不容易突出小说人物的性格。
虽然中国各代小说不是全都采用全知叙事的方法,如《柳毅传》,宽泛地说属于限制叙事的叙述类型。又如唐传奇中的《古镜记》里的王度,或是明清笔记小说《浮生六记》里的沈三白等,是用“予”、“余”的口吻叙述,但是都仅止于描述自己所看、所经历的故事片断,叙述的重点是故事本身,并未把注意力从人物的外在动作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藉“我”这第一人称剖析自身的心理状态。 《狂人日记》是以狂人这第一人称描述狂人与外在环境的互动,以狂人的主观感受来安排故事发展的节奏,并决定叙述的轻重缓急,因为第一人称叙事较第三人称叙事更能贴近人物的内心感受,更能抒发人物的痛苦与困惑。所以在抒写狂人疑虑、恐惧、焦躁、炽热等精神状态时,第一人称叙事传神地表现狂人敏感不安的个性,让读者一同体验狂人的错觉与幻觉,仿佛自己也时时处于被迫害的情况下。
比较阅读:鲁迅的《狂人日记》受到多种外来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当推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果戈理是鲁迅最喜爱的作家之一。鲁迅曾将他和莎士比亚并列,还翻译过他的代表作《死魂灵》和其他作品。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作于1834年。小说中的狂人波普里辛,原是个专司为上司削鹅毛笔的小职员。他不仅社会地位低微,而且精神境界低下,因为单恋上司的女儿成狂,幻想自己成了将军,甚至以西班牙国王自居,结果被关进疯人院。鲁迅坦承自己的《狂人日记》受到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影响。虽然鲁迅和果戈理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不同,但两篇《狂人日记》都发出了各自时代的最强音,都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永久的价值。两篇作品都不侧重于故事情节,而是采用日记的形式来表现狂人的心理。由于主人公是狂人,心理活动不合常情常理,形成的文掌也就语无伦次,甚至荒诞不经。但都是寓严肃于荒诞,借狂人之口批判社会现实。两篇作品的结尾都是呼吁。前者是: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后者是:救救孩子……鲁迅的《狂人日记》受到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启发与影响,但并不是对后者的简单模仿,而是有着自己的特色。在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艺术风格、语言等许多方面,鲁迅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前者。鲁迅自己对两部作品作了精当的比较:“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果戈理的主人公,不满于自己的卑微地位,整天想入非非,做着平步青云的白日梦。鲁迅的主人公,却不是自叹自怜,而是忧虑人类的命运。他愤慨的不是自己向上爬而不可得,而是人吃人的历史和现实。前者是真疯狂,因而果戈理对他是揶揄多于同情。后者既是真疯狂,又是真清醒,他说的是狂语,道出的却是真理,鲁迅对他不仅同情而且支持,让他充当“代言人”。前者诅咒的,是个别的官僚。后者的矛头所指,是整个旧制度,他不仅止于谴责,而且全盘否定;他不是呼吁怜悯、施舍,而是呼喊反抗、斗争。可以说,鲁迅所写的狂人,是在尖锐地进行社会批评和历史批判,因而在批判社会的深刻性上,后者远远超过了前者。鲁迅主张“拿来主义”, 《狂人日记》对果戈理的借鉴和超越,是“拿来主义”的一次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