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短篇小说欣赏短篇小说欣赏《封锁》教辅» 正文

短篇小说欣赏《封锁》教辅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短篇小说欣赏   阅读:68491

概要: 张爱玲这样评论纪弦的诗歌:“作品没有时间性,地方性,所以是世界的,永久的”,这其实是夫子自道。《封锁》写了“封锁”这一现象,并未提及什么原因、什么背景下实施封锁,作品具有寓言般耐人寻味的性质。 寓言以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封锁》隐喻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进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 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不尽,是开放式的随时等待重新读解的谜一样的世界。 综上所述,张爱玲《封锁》这篇现代寓言实验小说的文学意义,在于它在叙事结构和风格上都试图超越传统的重现现实的方法,希冀采用陌生化的叙述手法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是一篇具有开拓性的小说。 《封锁》的教学要点在于“封锁”的寓意以及小说的独特叙述手法。《封锁》是一场小说游戏,是一个现代寓言实验小说。张爱玲想实验的是,世界被

短篇小说欣赏《封锁》教辅,标签:短篇小说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张爱玲这样评论纪弦的诗歌:“作品没有时间性,地方性,所以是世界的,永久的”,这其实是夫子自道。《封锁》写了“封锁”这一现象,并未提及什么原因、什么背景下实施封锁,作品具有寓言般耐人寻味的性质。

    寓言以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封锁》隐喻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进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

    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不尽,是开放式的随时等待重新读解的谜一样的世界。

    综上所述,张爱玲《封锁》这篇现代寓言实验小说的文学意义,在于它在叙事结构和风格上都试图超越传统的重现现实的方法,希冀采用陌生化的叙述手法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是一篇具有开拓性的小说。

    《封锁》的教学要点在于“封锁”的寓意以及小说的独特叙述手法。《封锁》是一场小说游戏,是一个现代寓言实验小说。张爱玲想实验的是,世界被封锁、隔绝后会有怎样的故事,会有怎样的发现。《封锁》具有现代性,在于其采取“陌生化”叙述手法,在叙事结构和风格上都试图超越传统的重现现实方法,激发人们克服对生活的麻木感,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张爱玲引导人们在封锁这一

非常态中发现常态生活的贫乏冗长,发现人心的隔绝和人性的压抑。这是一篇具有开拓性的小说。

   

二、“欣赏·探究·练习”解答

    1.第一题的参考解答: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从主旨寓意方面分析。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反复出现山东乞丐的歌谣,“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仿佛乐曲的主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是常态生活的调子,从一个世纪唱到下一个世纪,从小说开头唱到小说结尾,梦与现实的切换,就在这歌唱声之中。

    突然,封锁了,出现了非常态。男女主人公突然发现了自己的缺乏与需要:宗桢的“老实人”的缺乏,甚至自己都不觉察的缺乏;翠远的“好人”的缺乏,家里的乖孩子,学校的好学生,“教会瓶少奶奶”,“很有点讣闻的风味”。在被封锁的电车里,一个暂时与外界隔绝的封闭式环境中,吕宗桢遇到了“好学生”、  “好女儿”吴翠远,经过一番交谈,他们恋爱着了。

    但很快,封锁解除了,吕宗桢回到家里,又回复好丈夫、父亲的身份和角色,吕宗桢的欲望像自己电灯上的乌壳虫,爬回巢里去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在封锁的常态与非常态的实验中,作品隐喻了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进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

    2.第二题的参考解答: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从写作技巧方面分析。

    可参照课文解读的分析:小说《封锁》起首第一句:“开电车的人开电车”,淡而有味,似乎很平常的句子实际并不寻常:主谓的重复表明了一种颠扑不破的东西,庸常根本的日常事实的底子,周而复始,属于“该是怎样就怎样”的人类生活常态。“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没有完,没有完”,日常生活就是这样重复、无聊、不堪,贫乏冗长的日常生存状态封锁了人们。

    “封锁了。摇铃了。……切断了时间与空间”。“封锁”成为一个与日常生活失去关联的突然凸现出来的真空状态,日常生活紧密的时空组合破了个洞,敲碎了庸常底子的轨迹。“封锁”创设了一个“陌生化”的故事场景,形成了常态与非常态的张力,开始探讨“常与非常”的界限及其与人的状态的关系。于是人物说了常日不敢说的话,想起了常日不敢想的欲望。然而张爱玲的浪漫传奇从来就是一个假象,只是肥皂泡,瞬息即逝,像“乌壳虫爬回窠里去,不见了影”。因为生活本身容不得浪漫,传奇是“只活那么一刹那”的,终究要破灭,并回到庸常的日子。只有日常生活才是真实、永恒而在的。上海打了一个盹。与此同时,生活压力重负下的都市市民做了一个不近情理的苦涩的梦,仅此而已。

    小说构想了“常态——非常态——常态”的实验转变过程,首尾呼应,小说如蛇咬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在布局谋篇上颇具心思,突显了主旨。

    3.第三题的参考解答:

    教学建议:体会语言风格,要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材料的赏析。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张爱玲的妙语。可从修辞的角度人手指导学生赏析,但又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判断出使用了何种修辞,更要指引学生体会出妙处,比如可以通过列表对照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对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鼓励他们学着动笔练习。

    张爱玲以神来之笔在新旧雅俗间游刃有余,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创造出一种独特语言风格。

    “生命像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那未免有点隔膜”。这句话运用比喻联想,“生命像圣经”,《圣经》经过无数种语言最终译成了上海话一般遥远,因为翻译来翻译去的缘故,使人产生“隔膜”。有人说,如何毒哑一只夜莺,做翻译吧。翠远在不经意的测卷中,灵光一闪地醒悟,自己与真实生命的隔膜,就像翻译与原著的隔膜。抽象的感觉,借助形象的联想,让人突然有所感悟。难怪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象征。张爱玲善用比喻和拟物拟人。譬如这篇《封锁》,将电车轨喻作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又说,“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短篇小说欣赏短篇小说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短篇小说欣赏
》《短篇小说欣赏《封锁》教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