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欣赏·探究·练习”解说 1.第一题的参考解答: 女教师的悲惨遭遇是两个女孩从天真无邪到忧郁冷漠的转折点。 (1)开篇两姐妹发现家庭教师的异常神情,常常偷哭,她们觉得很困惑,这时她们的心理是孩子的好奇与纯真。 (2)接着她们偷听女教师与奥托的对话,知道小姐有了孩子而奥托试图逃避,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3)再接下去得知奥托要离开,推卸责任且躲避女教师,心理开始有了变化。姐妹俩对奥托的懦怯与逃避感到愤怒,“她们不玩、不笑,眼睛失去了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光彩”。“她们不再相信别人跟她们说的话,在每句话里都闻出谎言和计谋的味道”。“她们成天东张西望到处偷听,窥探别人的一举一动,注意人家脸上肌肉的抽动、说话语气的变化”。“她们拼命想从自己的肩膀上摆脱这些秘密织成的黑暗的罗网,或者至少透过一个网眼向现实世界投去一瞥。那种孩子气的信念,高高兴兴、无忧无虑的盲目性已经从她们身上脱落”。这一步是关键性的变化。她们失去了孩子气的天真和无忧无虑。 (4)但是她们把内心的善良和爱依然保留给家庭教师,并且开始体会到小姐受到的屈辱。当母亲发现小
短篇小说欣赏《家庭女教师》教辅,标签:短篇小说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二、“欣赏·探究·练习”解说
1.第一题的参考解答:
女教师的悲惨遭遇是两个女孩从天真无邪到忧郁冷漠的转折点。
(1)开篇两姐妹发现家庭教师的异常神情,常常偷哭,她们觉得很困惑,这时她们的心理是孩子的好奇与纯真。
(2)接着她们偷听女教师与奥托的对话,知道小姐有了孩子而奥托试图逃避,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3)再接下去得知奥托要离开,推卸责任且躲避女教师,心理开始有了变化。姐妹俩对奥托的懦怯与逃避感到愤怒,“她们不玩、不笑,眼睛失去了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光彩”。“她们不再相信别人跟她们说的话,在每句话里都闻出谎言和计谋的味道”。“她们成天东张西望到处偷听,窥探别人的一举一动,注意人家脸上肌肉的抽动、说话语气的变化”。“她们拼命想从自己的肩膀上摆脱这些秘密织成的黑暗的罗网,或者至少透过一个网眼向现实世界投去一瞥。那种孩子气的信念,高高兴兴、无忧无虑的盲目性已经从她们身上脱落”。这一步是关键性的变化。她们失去了孩子气的天真和无忧无虑。
(4)但是她们把内心的善良和爱依然保留给家庭教师,并且开始体会到小姐受到的屈辱。当母亲发现小姐的秘密并斥责解雇她后,知道真相的两姐妹对母亲充满了憎恨。小姐的出走彻底破坏了她们的纯真。她们明白了小姐悲惨的命运,也明白了周围的成人的欺骗和谎言。她们从欢乐安适的童年时代一下子掉进了万丈深渊。“谁也接近不了她们,通向她们心灵的通道已经阻断,也许多少年都不会畅通”。她们提前面临了人生:“这个人生像座阴森森的树林,矗立在她们面前,昏暗、逼人,可是她们得去穿过这座森林。”她们不再信任别人,变得忧郁痛苦。童真被破坏,性格被扭曲了。
2.第二题的参考解答:
小说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女教师的命运将会很悲惨,在贵族社会,她不会得到理解,她的名声将被败坏。她面临着两条路,一是选择死亡以解脱屈辱,二是离开贵族社会,把孩子生下来 养育,自此生活很困难。或者选择堕落。托尔斯泰《复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女主角正是如此。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言之有理即可。
此事对女孩们来说,最严重的是纯真与信任的丢失。她们看到的是成人世界的虚伪,所以她们也许会适应社会,把内心隐藏起来。其次是与人的隔离,她们变得孤独忧郁,对人生和社会都感觉很灰暗。最后是生活上快乐和宁静的丢失,她们变得诡诈而有心计,会窥探别人,神经过敏。其实这是人纯真的本性与社会丑恶的抗争。
3.第三题的参考解答:
同:都从外叙述角的角度来描写人物心理。即第三人称。都很深入地探索了人物的潜意识和流动心理。
异:a.《游园惊梦》用了现代派意识流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如内心独自、自由联想、蒙太奇等。内心独自:是默然无声,一人独操的心理语言,是无声无息的语言意识。《游园惊梦》中,主人公在此会转入内叙述角描述心理。自由联想: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表现不出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一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钱夫人常有自由联想,心理流动性很大。意识流小说中蒙太奇的运用指的则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从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了人的意识跨越时空的跳跃性与无序性。这种方法很适当地运用在《游园惊梦》人物的今昔对比中。
b.《家庭女教师》用“寓丰富于瞬间”的心理描写手法。创作基调是“心理现实主义”。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迅速地捕捉人物最富于孕育性和生发性的动人瞬间,用凝练的白描将其精确完美地表现出来,展示了人物最隐秘的思想感情和微妙的精神世界。别林斯基曾说:“艺术性在于,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你写上十来本书页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同时代人》)。茨威格在人物自然的神情流动中,举手投足间,抓住最富有孕育性的一刻,让读者展开丰富而自由的想象。简洁而含蓄.煮蕴深刻。
三、参考资料
1.创作源流: “向内心世界掘进”是20世纪欧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转向。这种倾向不但表现在现代派文学作品之中,同样对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开始将自己的创作重心放到了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探索人类的精神隐秘的方面。作为心理现实主义的大师,茨威格与传统现实主义作家的不同之处正是在于,他将自己的艺术视野投向了人类
的内心世界,试图通过展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来再现人物的命运,进而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传统现实主义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惯于采用肖像描写的方法,通过对人物的外部特征,如容貌、服饰、语言、表情、姿态和风度等的描写来构造角色,展示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而茨威格的笔下则较少具体人物形象的描写,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描写人物细腻的心理状态、情感冲动及人的潜意识世界,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内心的隐秘。茨威格曾经说过:
“谜一般的心理事物对我有着一种不安的支配力量,它们激起我极力去追踪它们的联系。那些奇奇怪怪的人,仅他们的在场就燃起一种去认识他们的激情”。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认识人类心灵秘密的冲动与他那非同凡响的艺术表现能力,使他的作品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精神心理的真实画卷,挖掘到以往的现实主义作品未曾触及的心理深度。他也因此享有了“人类精神的微观世界中的现实主义者”的称号。
2.茨威格与弗洛伊德:茨威格通过自己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对心理分析的偏爱,显然受到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病学的研究,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他的杰出贡献在于提出了独特的心理结构和人格构成理论,即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潜意识(本我)、前意识(自我)与意识(超我)三个部分。弗洛伊德的学说接触了传统心理学较为忽视的潜意识,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加深了心理学研究的层次,并在文学、哲学、人类学、医学等领域引起了程度不同的反响。同为犹太后裔,茨威格与弗洛伊德有着多年的交往,对弗洛伊德抱有深深的敬意。他将传记《同精灵的搏斗》题献给弗洛伊德,并创作了有关弗洛伊德的传记《精神疗法》,称赞弗洛伊德为“一位伟大而严肃的学者”。弗洛伊德关于意识(超我)和潜意识(本我)的理论,可以用于解释茨威格的许多重要作品,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和《象棋的故事》等等。而正是由于对女性内心深处难以抑制的情感冲动的刻画,不仅为茨威格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也使他受到高尔基的高度赞扬,并因此结下多年的友谊。
上一篇:短篇小说欣赏《热爱生命》教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