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短篇小说欣赏《丰乐亭记》教案及练习(学案)» 正文

《丰乐亭记》教案及练习(学案)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短篇小说欣赏   阅读:68796

概要: 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第二句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语言干净利落,简洁经济。与上文详细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浍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最后一段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三、相关链接关于 “丰乐亭”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l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直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一起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

《丰乐亭记》教案及练习(学案),标签:短篇小说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第二句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语言干净利落,简洁经济。与上文详细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浍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最后一段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三、相关链接

关于 “丰乐亭”

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l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直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一起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二说孰是,无庸分辩,丰乐亭之建也是缘以“醉翁”欧阳修已定然无疑。因滁州“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至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  滁州知州陈知新重修此景,把丰乐泉改名为“紫薇泉”,亭名未改。丰乐亭自闻名于世后,游人渐众,与民同乐,更添风雅,欧阳修曾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亭前有山门,亭后有厅堂,还有九贤祠(又名危楼,内供与滁州有关的九位贤人画像、)、保丰堂等,四周筑以围墙。丰乐亭内有苏东坡书刻的《丰乐亭记》石碑\吴道子画的嗡观自在(酣观音》蘑萨》石雕像,保丰堂内有明滁州判官尹梦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诗》碑刻,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一、      重难点剖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乐”?

    全篇不足500字,却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

    处地之“乐”——自然与创造。欧阳修能够在滁州饮到甘甜的泉水,赏到优美的景致,都是大自然所赐,当然乐;看景致,仅在距滁州百步的地方,上有“耸然而特立”的“丰山”,下有“窈然而深藏”的“幽谷”,中有“滋然而仰出”的“清泉”,能不乐?乐是乐,但作者不想只得一时之乐,也不愿独享其乐,于是在自然赐 “乐”的基础上,又用人力去创造“乐”,去丰富“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真可谓是由“乐”而造亭,由亭而生“乐”,“乐”何其多,人“丰乐”,亭也就叫“丰乐亭”了。

     处时之“乐”——机遇与幸运。只有“乐”之地不能成就其“乐”,还必须处在“乐”之时。而作者和滁州百姓,正巧碰见了这“乐”时,这“乐”的机遇,能不感觉幸运吗?作者写处时之“乐”,是从四个方面来写的。

一是“乐”之久。滁州在五代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有什么安定可言,而宋太祖赵匡胤“尝以周师”平定此:地。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再想去寻战争的遗迹,也已经不可得,因为“故老皆无在也”,“天下之平久矣”;百姓“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二是“乐”之源。远源是“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近源是“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说白了,这“乐”之源其实就是大宋皇帝,是他使得“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捎磨旷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三是“乐”之况。既然处于“乐”之地,“乐”之时,那百姓到底是怎么个“乐法”呢?看吧,“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用现代一点的词语表达,就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老病死,顺其自然,一派田园风光”。于是作者“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多惬意呀,这是想当年陶渊明连做梦都想过的生活,现在让宋朝的欧阳修和滁州百姓过上了,这种“乐’’,局外人怎么能体会得到呢?

四是“乐”之思。人常说:饮水思源,既然尝到了“乐”的甜头,那就一边乐,一边思,让百姓“知上之功德”,“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而作者更没有忘记“于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职责。在“乐”的过程中,让百姓思德报恩,懂得这“乐”来之不易,应当加倍珍惜,以拥护赵宋王朝。这也是本文的深层内涵。

     处人之 “乐”——井然与融洽。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如果他只知道自己享“乐”,自我陶醉于山水之间,沉迷于美景之中,那就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乐”在老百姓那里,在于民风民俗民愿民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与民同乐”。欧阳修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得情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百姓喜欢与自己游,那怎么能不“乐”个痛快,“乐”个天翻地覆呢?

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他的《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他的《丰乐亭记》让人跟着“乐”,真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呀。当然,还必须认识到,这两篇散文都间接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乐”与“醉”之中的愤郁和不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短篇小说欣赏短篇小说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短篇小说欣赏
》《《丰乐亭记》教案及练习(学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