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屈原《涉江》教案4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小说欣赏   阅读:68142

概要:屈原在写《离骚》、《九章》的时候,对自己的处境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的。这种清醒的认识就是“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是非颠倒,好坏易位的时代。这里的“阴阳易位”讲的是人才问题,阴阳易位就是忠邪易位。这里“阴阳易位”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君王糊涂,分不清好坏。“时不当兮”是说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尧舜式的明主在位之时,这是这首诗中诗人最清醒的认识。所以,我一直认为屈原在描写自己、同事和君王之间的三角关系。自己和同事之间的争论没有一个人来评判,君王又不理解自己的一腔忠心,反而对轻信谗言对我大发脾气。“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我虽然怀着满腔的忠诚,但只有失意惆怅,只好飘忽地远行他乡。从开始的“迷不知吾所如”(困惑到极点,不知道人生的路在何方),到“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逐渐清醒,看透世俗),再到“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满怀失意,远走他乡)。屈原诗歌之所以能过打动后人的原因,除了前面讲地伟岸、孤独、卓著、坚强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国家过分的忠诚,这在《涉江

屈原《涉江》教案4,标签:中国小说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屈原在写《离骚》、《九章》的时候,对自己的处境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的。这种清醒的认识就是“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是非颠倒,好坏易位的时代。这里的“阴阳易位”讲的是人才问题,阴阳易位就是忠邪易位。这里“阴阳易位”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君王糊涂,分不清好坏。“时不当兮”是说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尧舜式的明主在位之时,这是这首诗中诗人最清醒的认识。所以,我一直认为屈原在描写自己、同事君王之间的三角关系。自己和同事之间的争论没有一个人来评判,君王又不理解自己的一腔忠心,反而对轻信谗言对我大发脾气。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我虽然怀着满腔的忠诚,但只有失意惆怅,只好飘忽地远行他乡。从开始的“迷不知吾所如”(困惑到极点,不知道人生的路在何方),到“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逐渐清醒,看透世俗),再到“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满怀失意,远走他乡)。

屈原诗歌之所以能过打动后人的原因,除了前面讲地伟岸、孤独、卓著、坚强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国家过分的忠诚,这在《涉江》的结尾表达得极其充分。

三 、

关于《涉江》需要补充的几个问题:

第一、屈原流放的地点。

《涉江》用大量的笔墨写了自己流放江南的行程,流放经过途中的环境,讲到了环境的险恶和行程的艰难。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认为当时的江南是比较发达的地区,那是因为,现在的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三省一市的生产总值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一。其实,当时的江南非偏僻和常落后,是还没有开化的封闭得荒凉的少数民族居住之地,屈原称之为“南夷”。在《左传》和《史记》中都有多处把犯人流放到江南的记载。江南也是处在楚国的边缘,历来是楚国流放犯人的地方。

三、《涉江》高超的艺术成就

第一、关于《涉江》的语言艺术。

《涉江》的语言艺术极具特点,很多楚辞学者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首诗一共六十句,在这短短的六十句诗中有很多词语是重复的,如“余”“吾”等。这首诗中第一人称代词一共享了十六次,“余”“吾”各八次,表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从而塑造了一个孤独伟岸的形象。宋代的朱熹读《涉江》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说:“《涉江》‘余’‘吾’并称,详其文义,‘余’平而‘吾’倨。”也就是说,凡是讲到“余”的时候语气平缓,以叙述为主;凡是讲到“吾”的时候语气高昂、愤慨,表现自己强烈的个性色彩。可以看出古人读书理解的深透。

另外一个就是否定副词的运用。这首诗否定副词运用的频率很高,如“不”、“莫”等。这些否定副词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和执着的人生态度。当我们面临困境,面对困难得时候,一般用三种句式来表示自己的态度,即肯定语气,否定语气或反诘语气。肯定语气缺少力度,反诘语气虽然强烈但过于外露,而否定语气既表现了作者绵亘执着的人生态度,又很适合诗歌的强烈的跳跃性和鲜明的节奏感。如“年既老而不衰”、“吾方高驰而不顾”,“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余将董道而不豫兮”中的“不”就成功地塑造了“我”鲜明的孤独而伟岸的形象。

第二、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涉江》的结构及其出色。无论是叙述自己的生平遭遇,还是感叹自己生活的处境,在叙述完了之后都要表达自己的态度,都是叙述在前,表态在后,议论在前,表态在后。屈原强烈的个性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节奏表达出来。第一段讲自己的服饰打扮用了“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说明整个社会没有一个人是我的知音,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我只好离开这块地方。表面上是君王放逐了我,客观上是我放飞了我自己的精神,我的思想和我的灵魂,使我能够有机会寻找更广阔的自由空间,所以放逐在客观上是提升了我的层次。第一段在写自己驾青虬、骖白螭、登昆仑、食玉英、寿比天地天地、光同日月之后说:“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以此来补充交代自己驾龙远游的原因。第二小节讲行程,讲完之后说:“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本来这两句没有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没有,那就不是屈原。同样,第三小节描写了那种荒僻悠远深山老林的流放环境后说:“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第四小节从广阔的社会空间讲到漫长的历史长河,所有的忠臣贤士与世不容乃至遭殃,最后表志说:“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诗人正是运用这些诗句把前文流放形成的痛苦一下子全部消除,从而表达了一种为了理想和愿望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这首诗的主题词就在于四五小节最后的两句抒情,两个“固将”是诗人对自己前半生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后半生的一种宣言,表达了一种对苦难得一种平和的理解,这种平和的背后蕴含的是诗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精神,对操守保持的坚定态度。

不难看出,诗人在叙事议论之后总有抒情,结构既完整又紧凑,把握得恰到好处。可以看出,《涉江》有着完美结构形式和独特的结构特点,所以我们说《涉江》的语言及形式的独特与完美在屈原的作品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思考题:

1、  课外阅读《九章》其它篇章,深入体会《九章》的自传体政治抒情诗特点。

2、  比较《涉江》和《离骚》中屈原游历之异同。

3、 深入研读《涉江》,谈谈屈原的人生理想及价值观念。


上一页  [1] [2] [3] [4] 


Tag: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小说欣赏
》《屈原《涉江》教案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