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3.象征比喻,托物言志 (三)、贬谪诗中常见的意象 风霜 雨雪 夕阳 鹧鸪 落叶 孤灯……作业 完成学案二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和子由渑池怀旧》教学过程一、题目解说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轼兄弟随父亲苏洵第一次由蜀赴汴京应试,路经渑池,留宿于渑池寺,结识寺僧奉闲,并曾题诗于室壁。嘉祐六年(1061)冬,苏轼途经渑池出任凤翔府签判,得到苏辙的寄诗《怀渑池寄予瞻兄》(见“相关链接”)因而和韵此诗。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作者: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问题探究第一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一、二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人就像一只鸿雁,脚爪踏在雪泥之上,偶尔留下指爪的痕迹,转眼它又飞走了,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教案教学设计,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3.象征比喻,托物言志
(三)、贬谪诗中常见的意象
风霜 雨雪 夕阳 鹧鸪 落叶 孤灯……
作业
完成学案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和子由渑池怀旧》
教学过程
一、题目解说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轼兄弟随父亲苏洵第一次由蜀赴汴京应试,路经渑池,留宿于渑池寺,结识寺僧奉闲,并曾题诗于室壁。嘉祐六年(1061)冬,苏轼途经渑池出任凤翔府签判,得到苏辙的寄诗《怀渑池寄予瞻兄》(见“相关链接”)因而和韵此诗。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
作者: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问题探究
第一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二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人就像一只鸿雁,脚爪踏在雪泥之上,偶尔留下指爪的痕迹,转眼它又飞走了,人生也是这样。这两联带有哲理性的议论,形象生动,寄意深沉。
第三联和第一、二联在诗意上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三联由“雪泥鸿爪”的比喻,转入到对往事的回忆。既呼应了标题中的怀旧,又暗暗印证了人生似“雪泥鸿爪”的比喻,人的一生,偶然留下痕迹,随时变灭,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是没有必要过分去怀念的。
我们如何理解《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雪泥鸿爪”?
明确:“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的意思: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我们常用浮萍、飞蓬之类形容行止无定的人生,而“雪泥鸿爪”则把人生比作了一个悠悠的长途,在这里“鸿泥”只是“飞鸿”偶然歇息的落脚点,而不是“飞鸿”的终点和目的地。尽管如此,那些清楚地留在雪泥上的斑斑爪痕,仍然形象鲜明地留在人心中。这个比喻比浮萍漂浮的含义更加丰富,感情层次也更为曲折深刻。它不仅抒发了人生漂泊的怅惘之情,也包含了诗人对艰难历程的回顾和眷念。“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那在雪泥上偶然留下的几处爪痕之外,便再杳无踪影可寻了。
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艺术特色
注重理趣,不受格律限制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忆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六、作业
完成学案二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