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这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带着这一类小说特有的主观性。这里没有其他人视角和思想存在的可能,因为作者一开始就非常坚决地拒绝其他人的参与。小说通篇以内心独白贯穿。什么是内心独白呢?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形式,给予了叙述者最大的叙述自由。这篇小说很像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一个女人随意的涂鸦:她的笔触飞来飞去,心思随意飘散,时强时弱,时远时近,围绕着墙上那个蹊跷的斑点,引发出一大串诡异绚丽的联想。它不走一般小说的理路,不以情节、人物取胜,也不讲究结构。但它却从极其平凡的事物里,开启了一扇通往宇宙的天窗。它不受限制地往来于古今,纵横捭阖,恣肆地将一个人的白日梦流水般、不间断、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如果说小说是一种观察宇宙的方式,伍尔芙用自己这种“意识流”达到了这种境界。 我们来看第一段,“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引起了一连串“幻觉”。香烟的烟雾很像是舞台上的“道具”,而“墙上的斑点”既是布景又是主角。这“烟雾”奠定了全篇的基调:梦幻色彩。它或许象征着这个
《墙上的斑点》教学参考,标签: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这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带着这一类小说特有的主观性。这里没有其他人视角和思想存在的可能,因为作者一开始就非常坚决地拒绝其他人的参与。小说通篇以内心独白贯穿。什么是内心独白呢?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形式,给予了叙述者最大的叙述自由。这篇小说很像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一个女人随意的涂鸦:她的笔触飞来飞去,心思随意飘散,时强时弱,时远时近,围绕着墙上那个蹊跷的斑点,引发出一大串诡异绚丽的联想。它不走一般小说的理路,不以情节、人物取胜,也不讲究结构。但它却从极其平凡的事物里,开启了一扇通往宇宙的天窗。它不受限制地往来于古今,纵横捭阖,恣肆地将一个人的白日梦流水般、不间断、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如果说小说是一种观察宇宙的方式,伍尔芙用自己这种“意识流”达到了这种境界。
我们来看第一段,“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引起了一连串“幻觉”。香烟的烟雾很像是舞台上的“道具”,而“墙上的斑点”既是布景又是主角。这“烟雾”奠定了全篇的基调:梦幻色彩。它或许象征着这个世界似真似梦的飘渺和不定。这让我们想起了伍尔芙对真实的看法: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不能捕捉住真正的生活。她眼中的真正生活、真正现实是变动不已的、未知的、不受拘束的、像一个明亮的光轮般的人的精神世界。她的全部创作活动就是探索一种手段,以求最好地表达她所理解的这种真正生活和真正现实。
接下来,“我”的目光围绕着“墙上的斑点”如蛱蝶穿花般飞舞着,时而落到原处,时而又飞得老远。最妙的是第二段,由斑点想到可能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又联想到钉子所挂的画;由画又想及房主的品味以及他们的生活。读者的思维也随着“我”的思绪而渐行渐远……
第三段一开始却又杀了个回马枪,复落到了斑点身上。从而起开了另一个“线头”:它突然使“我”平生感慨:“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从这里联想到“生活的偶然性”“遗失”“来世”……这个旅行到第七段到达极至,完全进入了“形而上”的思索:甚至借机提出了自己的小说理论,认为主观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真实:“未来的小说家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想法,而是无限多的想法;它们探索深处、追逐幻影,越来越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他们的故事之外……”她还对男权社会的尊卑秩序提出了批判和挑战:“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一番天马行空的遨游后,第八段又回到了“斑点”本身。从斑点突起的样子联想到“坟墓”“营地”、考古。第九段,再一次由实而虚:探讨“什么是知识?”旧有的那些所谓知识垄断者被作者讥讽了一番,提出作者的理想:美、健康和自由才是人类真正的知识。这些段落里都提到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作品此时将矛头一直对准人类既有的知识秩序和权力规则,因而由小斑点引出大文章,引出作者真正感兴趣的话题。从这里以后,作者都在用与前面相似的思维方式狂想着,进一步阐发和深化小说的主题,直至终于发现斑点只是墙上的一只蜗牛而已。
由于这篇小说完全由内心独白组成,自然带有想像的杂乱无序的特点。但小说在叙述结构上并不是一团乱麻。墙上的斑点是圆心,由此生发的联想忽近忽远,始终围绕着中心点在运行。前面的谜题与结尾的解谜,相互照应,使小说的叙述圆满而完整。
真正的艺术品是难以分析的。我们只能品味它整体的美,就像我们把钟表拆下来却未必能组装回去。因而,欣赏这篇小说,不宜以传统的小说欣赏方法和语文教学方式,按主题或人物、情节的线索去分析。伍尔芙的小说正如安德鲁·桑德斯在《牛津英国简明文学史》中所指出的那样:“不仅要试图‘消解’人物,而且还要在美学的形态和形式中重建人的经验。”学生只需领略到小说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重建人的经验”,是创造一种新秩序、打开一本百科全书即可。
上一篇:《墙上的斑点》结构形式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