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4)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蜀中八年,荆、湘三年的漂泊。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两年,居无定所。漂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 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3.十四行诗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籁体”,语源于普罗旺斯语Sonet。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 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获得广泛的运用。意大利的诗人彼得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写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诗,汇集成《抒情诗集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知识精讲,标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4)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蜀中八年,荆、湘三年的漂泊。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两年,居无定所。漂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 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3.十四行诗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籁体”,语源于普罗旺斯语Sonet。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
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获得广泛的运用。意大利的诗人彼得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写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诗,汇集成《抒情诗集》,献给他的情人劳拉。在他笔下的十四行诗,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每行诗句十一个章节,通常用抑扬格。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人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
十六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传到英国,风行一时,到十六世纪末,十四行诗已成了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产生了锡德尼、斯宾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莎士比亚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一生写下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每行诗句有十个抑扬格音节。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彼得拉克更向前迈进一步,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后来,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人也曾写过一些优秀的十四行诗。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他这样怀念李白,就是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
剖析:杜甫心中一直有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积极仕进是舍弃过自由生活的个人欲望,强烈儒家文人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人民的政府,他把这一希望全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他能够任用像自己一样有才干有爱国心的人才,所以在长安虽经历千难万难也不愿意离开,这是他伟大人格的表现。
2.院中的花草都在雨中烂死了,只有他在阶下培种的决明子格外茂盛,绿叶满枝好像是翠羽盖,开花无数正如他身边所缺乏的黄金钱。
剖析:据前文可知,杜甫培种决明子这味药材是为了换些生活费,决明子花的茂盛更好地反衬出他这段时期经济上的窘迫,对金钱的需要迫切,以致孩子可以任其疯,花草可以任其死,维持全家生计的药材却要伺候好。一位有志报国的文人为生计所迫沦为药农,这既是杜甫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3.再往前走,但见猛虎当前,崖石欲裂,山路旁开着今秋的菊花,路上印着古代的车辙。
剖析:本句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其实也形象地写出社会环境的凶险,为躲避兵劫杜甫只有选择崎岖山路去走,但一路也充满生命危险,加之气氛格外惨淡,历经战乱,社会一片萧条,人烟稀少。
4.但是他们的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影响了中唐的诗人。
剖析:这句话肯定孟云卿、元结的作用,其实是肯定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创作在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的当时社会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二人起到开拓和引领作用,开拓诗歌创作领域,让许多诗人从只关注形式的诗风里面走出来,认识现实,直面现实,在文化领域让人看到国家的希望。另外肯定两人也更好地衬托出杜甫的巨大价值。
二、重点语段
1.他写出这样辛酸的诗句赠给韦济。……他在洛阳没有住多久,又回到长安。
剖析:杜甫在长安政治和经济处境都十分窘迫,政治上荐引无门,经济上饥寒交迫,写《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是向“知己”直陈个人处境,宣泄内心的痛苦以博得理解与同情,另一方面是事业心的驱使使他明知韦济是个阿谀逢迎之辈也积极寻找入仕途径的无奈之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杜甫救世的强烈愿望。
2.慈恩寺在长安东南区的进昌坊……写出对于唐太宗的怀念与对玄宗的惋惜。
剖析: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言志,登慈恩寺塔一事中,作者借其他人在雄浑沉郁美景中超脱纷扰尘世的逃避心态更好地反衬出杜甫内心深处那种时时刻刻都不曾忘记忠君爱国忧时伤世的高尚品质,让我们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
3.在个人的贫穷与时代的痛苦一天比一天加深的时期……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
剖析:杜甫喜欢与郑虔交往是想借助对方的诙谐冲淡内心的苦痛寻找暂时的逃避,对方的洒脱使他也可以放下所有的伪装宣泄精神的苦痛,但即使是这样,残酷的现实也时刻令他无法逃避,从中可见社会与个人苦难之深,杜甫爱国爱民情感的根深蒂固。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