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求谏》导学案7

[02-27 19:00:2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阅读:68446

概要: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太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第3段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合作探究】一、归纳第二、三段的段意 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说明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二、第二段中对唐太宗“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的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句中的“不明”“幸”有点谦虚的意思,但却不完全是客套话,其中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

《求谏》导学案7,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太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

3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合作探究】

一、归纳第二、三段的段意

    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说明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二、第二段中对唐太宗“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的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句中的“不明”“幸”有点谦虚的意思,但却不完全是客套话,其中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三、第二段中王珪的答话为何能获得唐太宗的赞赏?有何积极效果?

    明确:他先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类比论证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这里有点劝谏皇帝广开圣听的意思,但接下来他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则悄悄转换了话题,从君道转到了臣道,肯定了“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言外之意,即以此作为学习的楷模,更何况现在唐太宗广开圣听、不耻下问、无所避讳,所以他们更愿意“罄其狂瞽”,尽其所能。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这是一项高明的举措,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

四、第三段写唐太宗的话主要说了哪两层意思?对今人有何借鉴意义?

    明确: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子劝谏的必要性;二是君主大臣都要积极纳谏的广泛意义。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认识到帝王一人专制,可能会随个人喜怒处理国家大事的弊端,因此试图通过臣子劝谏进行补充。这在他的立场上,在当时社会,都应该说是很高明的思考。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目标检测】

一、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①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答:    比喻     论证

②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答:    类比     论证

③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答:    假设     论证

[1] [2] [3]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Tag: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求谏》导学案7》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