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求谏》教案4

[02-27 19:00:28]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阅读:68583

概要: 二、合作学习: 1、学习课文第一段: ①重要词汇: 俨肃:庄重严肃。 百僚:百官。 奏事:启奏政事。 暴虐:凶恶残暴。 极言:竭力陈说。 ②译文: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③合作探究: A、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求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

《求谏》教案4,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二、合作学习:

    1、学习课文第一段:

    ①重要词汇:

    俨肃:庄重严肃。

    百僚:百官。

    奏事:启奏政事。

    暴虐:凶恶残暴。

    极言:竭力陈说。

    ②译文: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③合作探究:

    A、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求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他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

    其实,他求谏的目的,并非着眼于人民疾苦,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其根本是从整个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

    B、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明确:

    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随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

    2、学习第二段:

    ①重要词语:

    致理:招致天下太平。致,招致。理:天下太平。

    鲠议:耿直的议论,毫不避讳。

    从谏:采纳谏议。

    争臣七人:几个敢于直言谏诤的大臣。七,约数,几个。

    圣虑:圣明的思虑。

    刍荛:割草打柴,借指粗野之人。

    ②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

    ③合作探究:

    A、本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本段运用了对比、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

    比喻论证:用鱼水关系比喻正直的君主和忠诚正直的臣子的关系。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还有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

    举例论证:古圣主有诤臣七人。

    B、对唐太宗“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的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句中的“不明”“幸”有点谦虚的意思,但却不完全是客套话,其中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C、王珪的答话为何能获得唐太宗的赞赏?有何积极效果?

    明确: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他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这里有点劝谏皇帝广开圣听的意思,但接下来他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则悄悄转换了话题,从君道转到了臣道,肯定了“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言外之意,即以此作为学习的楷模,更何况现在唐太宗广开圣听、不耻下问、无所避讳,所以他们更愿意“罄其狂瞽”,尽其所能。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这是一项高明的举措,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

    3、学习第三段

    ①重要词汇

    任:放纵。

    夙:早晨。

    ②译文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③合作探究

    本段说了哪两层意思?对今人有何借鉴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求谏》教案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