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林耀德《树》(节选)教案3(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正文

林耀德《树》(节选)教案3(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68497

概要:参考话题:民族性格与宗教信仰(第一节)、现代文明忧思录(第二节)、中国士族的精神内涵(第三节)。{以上只是提供大概的探讨范围,话题宜小不宜大,应发散思维,学会联想,对话题作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事后可以整理成文,择优在班内交流。}语言品味这篇散文在语言上非常讲究,用语凝练、含蓄,疏密相间的行文,更使得全篇显出峭拔之气。有的地方略微显得晦涩,须细细加以品味。一、对细节重视。前面提到了关于菩提树叶的精细描写,其他如“在路灯清冷的探照下表皮仍然显出有如月球表面的凹凸纹理和绝对寂静,一层惨白而莹亮的氛围继续地滑动其上,直至天明” (一节②段)等。这些细节增强了课文行文的细密。二、独句的铺排形成气势。有时一个单独的句子也成一段,如“这不动的圣座” (一节④段),显得极有气势;有时,独立句段的铺排也形成了某种气势,如:《可兰经》与阿拉真主仍在。落后、贫穷、疾病以及迷信仍在。喜欢打噎却不可屈服的民族仍在。挺立在大苍茫中,和烈阳、风沙僵持的棕榈仍在。(二节121314段)三、文句、思绪启承转合颇见技巧。例如,从谈论菩提树转为对圣诞树的谈论,作者用“相对的……”句式(二节②段)引入;从谈

林耀德《树》(节选)教案3(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标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参考话题:民族性格与宗教信仰(第一节)、现代文明忧思录(第二节)、中国士族的精神内涵(第三节)。{以上只是提供大概的探讨范围,话题宜小不宜大,应发散思维,学会联想,对话题作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事后可以整理成文,择优在班内交流。}

语言品味

这篇散文在语言上非常讲究,用语凝练、含蓄,疏密相间的行文,更使得全篇显出峭拔之气。有的地方略微显得晦涩,须细细加以品味。

一、对细节重视。前面提到了关于菩提树叶的精细描写,其他如“在路灯清冷的探照下表皮仍然显出有如月球表面的凹凸纹理和绝对寂静,一层惨白而莹亮的氛围继续地滑动其上,直至天明” (一节②段)等。这些细节增强了课文行文的细密。

二、独句的铺排形成气势。有时一个单独的句子也成一段,如“这不动的圣座” (一节④段),显得极有气势;有时,独立句段的铺排也形成了某种气势,如:

《可兰经》与阿拉真主仍在。

落后、贫穷、疾病以及迷信仍在。

喜欢打噎却不可屈服的民族仍在。

挺立在大苍茫中,和烈阳、风沙僵持的棕榈仍在。(二节121314段)

三、文句、思绪启承转合颇见技巧。例如,从谈论菩提树转为对圣诞树的谈论,作者用“相对的……”句式(二节②段)引入;从谈论圣诞树转为对棕榈的谈论,作者则说“棕榈是另一个典型” (二节⑩段);从谈论棕榈转为对桑的谈论,作者用了“然而最怀念的……”(三节②段)一句,承传、过渡得十分自然。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林燿德(1962-1996),本名林耀德,生于台北市城中区,原籍福建厦门,先祖侨居于缅甸仰光市。先后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1977年开始创作生涯,次年发表诗歌和散文作品。著有诗、散文、长短篇小说等各类创作三十余种,编有选集《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等四十余种;各项作品获国家文艺奖、梁实秋文学奖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等三十余项。

二、关于林燿德和林燿德的散文(痖弦)

散文是我国历代文学的特色,有其光辉的传统。“五四”以降,这个传统仍在继续发展,出现过不少优异的作品,但在现代散文理论的建立及现代散文史的整理方面,从事专业性研究的一直不多。近年来郑明娳等人于散文理论用力甚勤,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有心人,只是此项研究十分浩繁,应该有更多的人长期投入才能竟其全功。

林燿德认为,现代散文缺乏理论和史的研究,在他一个文坛新人看来,有坏处也有好处:坏处是任作品资料大量堆积,不去爬梳整理,长期下来,不但使日后的研究工作益发困难,作家也因为得不到赏析品评,无法与其他作家相互比较,相互发明,而使创作道路趋于狭窄;好处是没有理论就没有压力,有心投身散文写作的人,可以在完全自由的心态下,很快地建立起自己的形式。三十多年来,台湾现代诗早已形成了具体而微的历史传统,建立了若干理论系统。林燿德认为“年轻一代必须面对文学史,没有文学史便没有我们”,而对他们压力最大的,便是这三十多年的诗的历史。散文的压力就小多了,年轻一代望向过去的时候,“心情就比较轻松”,我想这是林燿德决定用散文经营都市文学的重要原因。

这并不是说林燿德没有大的艺术抱负和文学野心,相反的,他对自己散文写作的前景满怀信心:想要去探访散文文学的未知之境,想要去创造新的可能纪录,并且,也有相当的理论自觉。

在语言方面,林燿德认为诗的语言与散文语言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最重要的特色是打破读者的思考方式与阅读习惯,后者则是要妥善地利用这些条件。诗的语言是复义的、翻转的、跳跃的、变异的、“卖弄”的,是一般性语言固有形态结构的违反;散文则是顺应。林燿德不大喜欢把诗的语言羼杂在散文里使用,假装成很有诗意的样子。他认为诗的语言是一种巫术,在巫术式语言与科学式语言之间,林燿德很显然是选择了后者。

精确,是林燿德在语言追求上的另一个着力点。他说:“我喜欢精确的语言。我作品中模糊的地方在于结构之间一个奇异的转换,不在语言本身。”他十分重视与读者之间的充分传达,准确掌握语言的特殊效果,不作无意义的雕饰与铺陈,有时候,甚至是“旨在记事,不在行文”。

从这样的科学观点出发,林燿德散文的语言个性就十分明朗了,所以,我认为,林燿德的散文还是一般定义下的散文,是典型的散文,不是诗散文,也不是散文诗。

在结构方面,林燿德既然把诗和散文的语言属性分得那么清楚,他的散文,便不从语言而从结构入手,强调一篇散文的结构调度,把抽象与具体、虚与实用巧妙的逻辑翻转的方式连接起来,构成一种极为特殊的叙说方式。在林燿德的散文形式观里,散文是组织化、严格化的文学,一种高度策划下的产物。

自来散文家或散文品评者主张诗、小说、戏剧要紧,散文要松,或者说散文之美、散文之奥秘,就在那个“散”字上的论点,被林燿德打破了,原来在散文里以附属性地位存在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在他的散文中反成为重要的元素,作为有机性运作的必要条件。

对于“五四”以来散文的发展,林燿德的考察是:从徐志摩开始,散文的抒情性和浪漫性可以说发展到了极致,产生了极端滥情的现象。这样的散文,也许十分优雅甜蜜,使人喜爱迷恋,但与时空脱离,与整个的人文现象脱离,其发展性十分有限,不值得再去开发了。

内敛的、制约的、知性的、观念的散文应该到来!

根据这样的立论,林燿德在他的散文中虽只有初步的实践,但我已强烈地感觉到他的努力与专业专精的态度。

所谓专业专精的态度,是说通常诗人把写散文视为第二义的副产品,写诗才是第一义的主产品,这种诗为专、散文为兼的态度,多少意味着二者轻重上的差异。林燿德不赞成“诗人”“散文家”这样硬性的角色定位,他主张突破文类的界限,把形式的选择当做一种“策略”。也就是说,当作者在进行他的制作时,他不再像上一代诗人那样,有意识地在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而是在经营一个作品。

当然,只要在观念上不混淆文类原有的本质与属性,诗人的林燿德和散文家的林燿德同样重要!

1962年出生的林燿德今年25岁。从1978年发表第一首诗《掌纹》到《银碗盛雪》出版,用最宽的算法,全部文龄不到八九年。在这对一位作家养成来说不算长的时间里,林燿德发表了近三百首的诗(约一万五千行),16万字的散文,10万字的小说和60万字的文学评论,已经出版或即将在年内出版的著作就有七八种之多。据统计,光是1985年一年之间,林燿德就发表过一百多首诗(平均三天半见刊一首);此外,林燿德的作品曾荣获15项文学奖,其中包括第一届中国时报科幻小说奖(1984年)、第九届中国时报文学奖推荐奖(1986年)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林耀德《树》(节选)教案3(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