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2017年考纲(江苏卷)语文科说明 • 典型题示例解析» 正文

2017年考纲(江苏卷)语文科说明 • 典型题示例解析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复习辅导   阅读:68456

概要:第22题解析:本题答案选D。错在“蔡京……提出异议,但皇帝……的看法”。而文中“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的“或”是不定指代词“有的人”的意思,并不就是指蔡京。2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 译文: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译文: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3)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解析:文言文翻译要做到如下几点:1、保留原文中不须翻译现在也能理解的某些词语,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以及原文的语言风格,如:语气、对称句式、修辞格等。例如:绩、利禄、反问语气。2、用相对应的现代用语替换句中的古代用语。如:古代的“目”,现在讲“眼睛”,古代的“口”,现在讲“嘴巴”。另外,文言文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要学会把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每”换成“常常”,“礼重”换

2017年考纲(江苏卷)语文科说明 • 典型题示例解析,标签:高考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第22题解析:本题答案选D。错在“蔡京……提出异议,但皇帝……的看法”。而文中“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的“或”是不定指代词“有的人”的意思,并不就是指蔡京。

2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

     译文: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译文: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3)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做到如下几点:

1、保留原文中不须翻译现在也能理解的某些词语,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以及原文的语言风格,如:语气、对称句式、修辞格等。例如:绩、利禄、反问语气。

2、用相对应的现代用语替换句中的古代用语。如:古代的“目”,现在讲“眼睛”,古代的“口”,现在讲“嘴巴”。另外,文言文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要学会把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每”换成“常常”,“礼重”换成“礼遇器重”。

3、在必要时,要补充原文省略的成分,使句子通畅。

4、删去句中表停顿、凑足音节或只起语法作用的虚词。

总结:从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得分情况来看,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得分率明显高于其他部分。因此,善于总结,有利于提高得分率。

1、注重文言词句语境义的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很少考查死记硬背的东西,无论是实词含义的理解,还是虚词用法的辨析,或者是文言语句的翻译,都应注重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判断和选择。

2、要尽最大努力读懂所给材料。我们可以运用以题解题、以题析文的方法读文、解题。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求考生选择不正确的项,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选项代入文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然后,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综合,正确把握试题的角度和选项的切入点。

3、要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夯实基础。近几年来,命题者特别注重试题与课本的联系,尤其是在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虚词用法的辨析题中,都从已学过的课文中选择语句配对成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7 题。[07江苏卷]

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 不去,必及祸。”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 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遂请护粮,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故无收其尸者。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节选自《三十国春秋》

*武皇帝:宋武帝刘裕。

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               伺:等候

D.道济趋下阶                           趋:快走

解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此处应取“窥伺,窥探,观察”之意

2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D)

①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  ②事平,以功让道济

③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  ④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⑤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      ⑥遂请护粮,乃免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解说:此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三人的交往是三人志义相合,此处仅是普通的叙事,与人物计谋无关;②反映人物的谦逊,与计谋无关;③反映人物心思的精巧,与计谋无关。

2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
》《2017年考纲(江苏卷)语文科说明 • 典型题示例解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