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8、 丑 奴 儿 辛弃疾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面一首词,对其艺术特点进行赏析。9、 咏 田 家 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首联和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你对这两句的理解。10、 山 房 春 事 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①山房:士大夫的别墅。②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③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共同点?11、
2017第二轮专题突破训练:诗歌技巧,标签:高考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8、 丑 奴 儿 辛弃疾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面一首词,对其艺术特点进行赏析。
9、 咏 田 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首联和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10、 山 房 春 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①山房:士大夫的别墅。②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③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
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共同点?
11、 初 春 小 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从艺术特色评析下面这首唐诗。
典型错例反馈
题号
错误归因
金手指
答案
1、“关不住”,“出墙来”用拟人手法,写活了“红杏”,表现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用“一枝”代表“满园”,眼看出墙“一枝”,心想墙中万树,余味无穷。
2、诗里写了小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这些景物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3、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早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4、首联以“朝奏”“夕贬”作对比,说明得罪之速;以“九重天”、“路八千”相对照,说明“天不可测”,被贬之远、之严厉,从而透露出无法遏制的巨大悲愤和对昏庸之君的痛心。
颔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表明自己为国除弊的心迹,且以反问句抒发出自己死犹报国的忠贞和老而弥坚的气节。
颈联先以反问写出回归朝廷、故乡的路已全然截断;又托物寄兴,以拟人方式写出,连马匹也懂得诗人心事,为之悲伤而不肯向前。两句虽是一问一叙,但于工整对仗中描绘出严峻雪景,更渲染了悲壮气氛。
尾联表面是对侄孙做个交代,然而却出语沉痛庄严。“好”字貌似旷达,实则包含满腹悲愤,表现出诗人抱定了坚贞不屈的必死决心。
5、以“鸿”喻人。借孤鸿不肯栖树而选择沙洲湿地,喻自己宁愿在贬谪中饮恨孤寂,也不肯趋附权势的刚直、倔强。
6、以梦中的复现与梦醒的惊寒,从侧面对“观潮”“弄潮”的壮观场面作渲染、烘托,更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感与词作的感染力。
7、梦境与现实对比:表现对昔日“贪欢”的怀念和今天囚居的愁怨;
“别”易见“难”的对比:表现破国被囚转眼之间,而故土故人消逝的无限悲哀;天上与人间的对比:表现由帝王沦为囚徒的厄运不可逆转的惨痛。
8、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愁”字是全词的线索。上片的“愁”是附庸风雅、故作多情;下片的“愁”才是真正的“愁”,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愁。
9、首联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二月”和“五月”相对,从时间上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悲惨。“眼前疮”和“心头肉”用了比喻的手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二月蚕事还未开始,五月稻秧刚刚下田,而贫苦农民却不得不把新丝和新谷贬价预卖,到了收获之后,劳动果实便为高利贷多占有,因此“二月”两句表现的是在高利贷盘剥下,农民生活的贫苦。这两句诗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10、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极不调和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
即景生情——作者通过登楼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
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的。
11、这是一首初春小雨的写景诗,读来清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韩愈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十分讲究炼字造句,细致逼真的描绘了早春微雨的长安景色。如首句一个“润”字非常恰当的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句末一个“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句用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