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中学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教案» 正文

《中学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教案

[04-02 05:16:2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644

概要: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 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

《中学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教案,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   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   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

第四课时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的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中学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