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综述» 正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综述

[02-27 21:34:45]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983

概要:(二)文言虚词所谓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弄清:虚词的词性,语法作用,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解文言虚词题,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 例1.而下(江)熔于狱;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后句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于”字作介词,与“秦”构成介词短语,作“来”字的状语(补语),可译为“到”;将此用法和意义套用到前句中,完全说得通,由此推知二者意义和用法相同。2.分析虚词语法特点(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连词;“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介词。例2.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 前句“以”字后的“身死”是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做“白”的状语,“以”在句中是介词。后句“以”字前后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以”在句中是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综述,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二)文言虚词  

所谓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弄清:虚词的词性,语法作用,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解文言虚词题,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   

例1.而下(江)熔于狱;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后句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于”字作介词,与“秦”构成介词短语,作“来”字的状语(补语),可译为“到”;将此用法和意义套用到前句中,完全说得通,由此推知二者意义和用法相同。  

2.分析虚词语法特点  

(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连词;“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介词。  

例2.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 前句“以”字后的“身死”是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做“白”的状语,“以”在句中是介词。后句“以”字前后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以”在句中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不同。  

(2)“以”或“于”两字常和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搭配对象类别不同,“以”或“于”字用法也不同。  

例3.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句搭配的“百骑”是“人”,后句搭配的“钟磬”是“物”,由不同类推出意义不同。  

例4.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前句“于”字后面的“燕”是国名,后句“于”字后面的“郑袖”是人名,类别不同。“于”在前句中相当于“到”,在后句中相当于“被”,意义不同。  

(3)“之”字前后分别是名词和动词(或形容词),“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字前后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结构和名词,“之”是助词,译为“的”。  

例5.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前句“之”用在名词“海”和形容词“深”之间,后句“之”用在名词“李渤”和形容词“陋”之间,用法相同。  

例6.不知太子之死也。从容受死之意。前句“之”字用在名词“太子”和动词“死”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之”字用在动词性结构“从容受死”和名词“意”之间,是助词“的”,两句用法不同。        

3.分析虚词所处的位置  

例7:吾欲之南海。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句1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句2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例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  

总之,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疑问(反问)句、固定格式。重点掌握考纲中要求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对于考纲中没有做要求的也要了解。文言句式的复习最好的办法是:立足课本,整理归纳。如对判断句的归纳: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 萧 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莲, 花之 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非” 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四)筛选文中信息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综合  

文中信息的筛选,因为近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放回文中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综合,这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设计这类题,一般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如2002年第15题,就李广的品格业绩设计了四个切入点:卓越功勋;足智多谋;廉洁自律;承认过错。试题中拟设了四个选项对相关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必须从细微处仔细核对原文,将选项中的每句话认真与原文对号,看是否对文意有所改动,切不可粗心大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综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