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 正文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

[01-21 05:13:57]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68904

概要:3.注意提高鉴赏能力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文学作品阅读测试的重点之一。最后一道综合赏析题,固然考鉴赏能力,其他试题也往往兼顾鉴赏。从鉴赏的重点来说,一般包括谋篇布局的技巧——全文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等。所谓“提高”,就是提高结合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境作具体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泛泛而读的所谓能力。如2003年第22题的D项说:“‘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许多考生被“旧典活用”、“极富新意”等“动人”词语所迷惑而看不出其错。其实“鸟恋旧林……”的比喻,几乎家喻户晓,根本谈不上活用,更谈不上新意。只要把这一比喻与上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联系起来看,就能发现这个比喻“形象化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2000年《长城》第2题第2问:“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其实只要分析一下第六段的结尾是从“由是人们发现”引出来的,转述的是“人们”的看法,而不是作者与“长城”直接对话,就可以作答。可惜我们的许多考生徒知“结合语境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标签: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3.注意提高鉴赏能力

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文学作品阅读测试的重点之一。最后一道综合赏析题,固然考鉴赏能力,其他试题也往往兼顾鉴赏。从鉴赏的重点来说,一般包括谋篇布局的技巧——全文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等。

所谓“提高”,就是提高结合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境作具体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泛泛而读的所谓能力。如2003年第22题的D项说:“‘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许多考生被“旧典活用”、“极富新意”等“动人”词语所迷惑而看不出其错。其实“鸟恋旧林……”的比喻,几乎家喻户晓,根本谈不上活用,更谈不上新意。只要把这一比喻与上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联系起来看,就能发现这个比喻“形象化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2000年《长城》第2题第2问:“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其实只要分析一下第六段的结尾是从“由是人们发现”引出来的,转述的是“人们”的看法,而不是作者与“长城”直接对话,就可以作答。可惜我们的许多考生徒知“结合语境”的说法,而不会作“结合”的分析。这一点上确实要“提高”。

二、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话说知音

林 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真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 。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少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主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20.知音的似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21.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的知音传说进行评论,表现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智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们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写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述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第1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案是: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这是就“知音”的由来出的一道题。题目出在第二段“这怎么能不让俞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一句上。解答本题,先要认准“这”指代的内容是“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解……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但关键是对这两句话作出概括。第一句是从钟子期对琴声的感受说的,第二句是从对俞伯牙弹奏出的情思的角度说的。因此,概括时这两层意思都要有。自然也不能空泛作答。

第20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案是:(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所谓文化,特指精神财富。知音传说一直在传诵,首段末句说神往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这是一种精神财富。从《吕氏春秋》、《列子》、《乐府题解》到唐代诗歌,诸多“典籍”中都把它们为重要内容给以记载和传诵,这也是一笔精神财富。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加以整合,就有了答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Tag: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五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