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范文常识综合范文文秘工作读书之妙全在得法» 正文

读书之妙全在得法

[10-20 23:51:1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文秘工作   阅读:680

概要:读书之妙全在得法作者/胡昌方读书之妙,全在得法。学之得法,方能事半功倍,学有建树。这里整理几则读书妙法奉献给读者,与大家共勉。“跳出圆圈”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读书求知时打了个比方:“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爱因斯坦的话清楚地说明:一个人的知识再多,也只不过是一个具有一定范围的“圆圈”;而这“圆圈”之外,却是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显然,这个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正是一个人的不知之处。正因为爱因斯坦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总是求知若渴,毫不自满,从不囿于已有的知识“圆圈”,而是在逐步扩大自己的知识“圆圈”。希腊哲学家芝诺也曾用“圆圈”作比喻,激励人们求知不止。他说:圆圈内是己掌握的知识。知识愈多,“圆圈”就愈大;“圆圈”愈大,它的边沿与外界知识面的接触就愈广;接触面愈广,就愈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奋发努力,逐步减少“圆圈”之外的无知面。芝诺这种富有哲理的比喻,不但说明了求知务须谦虚谨慎、永不止步的道理,而且阐述了“博”与“专”的辩证关系。因此,一个人只有跳出已有知识的“圆圈”,才能不断深化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一箭双

读书之妙全在得法,标签:文秘工作范文,http://www.88haoxue.com
读书之妙全在得法
  
  作者/胡昌方
  
  读书之妙,全在得法。学之得法,方能事半功倍,学有建树。这里整理几则读书妙法奉献给读者,与大家共勉。
  
  “跳出圆圈”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读书求知时打了个比方:“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
  
  爱因斯坦的话清楚地说明:一个人的知识再多,也只不过是一个具有一定范围的“圆圈”;而这“圆圈”之外,却是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显然,这个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正是一个人的不知之处。正因为爱因斯坦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总是求知若渴,毫不自满,从不囿于已有的知识“圆圈”,而是在逐步扩大自己的知识“圆圈”。
  
  希腊哲学家芝诺也曾用“圆圈”作比喻,激励人们求知不止。他说:圆圈内是己掌握的知识。知识愈多,“圆圈”就愈大;“圆圈”愈大,它的边沿与外界知识面的接触就愈广;接触面愈广,就愈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奋发努力,逐步减少“圆圈”之外的无知面。
  
  芝诺这种富有哲理的比喻,不但说明了求知务须谦虚谨慎、永不止步的道理,而且阐述了“博”与“专”的辩证关系。因此,一个人只有跳出已有知识的“圆圈”,才能不断深化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一箭双雕”
  
  现代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喜欢的功课外,还专心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日日手不释卷,却仍感到时间不够用。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方面齐头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他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一箭双雕”。
  
  还有一个从“监牢大学”毕业的薛暮桥,他的读书法似乎可以同艾思奇的“一箭双雕”读书法相媲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年轻的共产党员薛暮桥被捕入狱,他一边苦学日文、英文和世界语,一边攻读列昂节夫著的(敏治经济学》和日本河上肇编著的《资本主义经济学思想发展史》。3年的狱中经历,使得薛氏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外语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可见,读书治学务求寻方找法,以期一举一得,进而一举两得、一举多得。须知,方法绝妙,得益匪浅。诸如“借书抄读”成为作家和藏书家的吴翌凤、“读书与书法、作画融为一体”的郑板桥,都是佐证。
  
  “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本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但用作治学之道则可取得显著成果。
  
  复旦大学原副校长、思想史专家蔡尚思,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到南京国学图书馆,声称要读完馆藏的中国历代文集。一年后,他竞奇迹般地读完了许多文集,把南京图书馆这方面的“泽”真的淘干了,他也真的捉到了大量的“鱼”。 (www.88haoxue.com www.88haoxue.com) 到30年代末,他完成了一部高水平的著作《中国思想研究法》。
  
  许多学者把“竭泽而渔”读书法当作一种重要的治学之道。把知识比作“鱼”,把目录比作“鱼网”,用这张网,就能在书海中捕捞所需之“鱼”——有关的知识、资料。
  
  要“竭泽”,阅读、搜集资料面广而量大,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竭泽”,就必须集中目标,有的放矢地寻找有关资料,将无关的问题一概略去。同时,摘记、整理、消化还需要花费许多心血,所以还要学习鲁迅先生“废寝忘食,锐意穷搜”的精神。
  
  “吃书煮书”
  
  宋代的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其弟子把这24字概括为“朱子读书法”。据传,朱熹曾是庐山白鹿洞书院之主,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大家见他伏案苦读,书页边卷缩得像牛肉串。有人脱口而出:“这书真似‘吃’过一般。”朱熹听了满意地点点头,当下就向学生们宣讲白鹿洞书院的第一条学规,即讲究“吃”书。他说有两种“吃”法:一是如牛,大嚼大咽,然后反刍;一是如人,细嚼慢咽,慢慢品尝。“反刍”、“品尝”,虽节奏慢,却能领会书中的“微言精义”,融会贯通,熟烂于心,就会变成自己的知识。
  
  无独有偶。现代女作家茹志鹃家中也挂着一帧条幅,上着“煮书”两个大字。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读,读就仔细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不是一遍两遍可成的。”正由于她读得认真,博闻强记,所以才下笔“如神”,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
  
  这一古一今,一远一近,一“吃”一“煮”,说明了一个真理:读书只有不骛求虚声,不鲁莽猎奇,达到“吃”和“煮”的境地,方能写出不同凡响的佳作名篇。
  
  “提要钧玄”
  
  唐朝著名散文家韩愈的读书方法是“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读记事著作必定作出提要,读理论书籍一定要抓住论点。
  
  “提要钩玄”法要求读书时找出重点、要点、论点,或在读书笔记上编纲记要,或在书本上勾画圈点。这种读书方法的收效是多方面的。
  
  首先,“提要钩玄”能掌握全书的纲要和主要内容。一本书,尤其是大部头的,如果泛泛而读,读完了也不知其要领。“提要钩玄”则不然,列出纲要,勾出论点,把大段文章的筋骨和精髓概括为一两句话,不仅有利于了解全书内容,而且能够较好地掌握书中的要点。
  
  其次,“提要钩玄”能够训练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读一本书,用自己的话去“提其要”、“钩其玄”,就必须反复思考,分析归纳,找出作者的文路,抓住书本的关键,这样不仅训练了综合概括能力,而且能发现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布局谋篇的章法,从而提高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再次,“提要钩玄”便于积累资料。马克思一生写了大量经典著作,多是靠这种读书法积累材料的。为了写绞本论》,他花费了40年工夫,对1500多种书做了提要。

[1] [2]  下一页


Tag:文秘工作文秘工作范文综合范文 - 文秘工作
》《读书之妙全在得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