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提问:这是什么句型?句子中的“这”指的是什么?(2)师出示句子,生选择表达这句话正确意思的句子,在括号里打“√”。①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 )②这就是很伟大的奇观。( )(3)学生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指导学生读好反问句。5.配乐朗读,整体感受。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美美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海上日出”这一伟大的奇观!合作探究: 巴金为什么能把日出的过程写得这么精彩?从课文中找出些原因。抓住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地“常常”“我知道”“果然”来理解。作者资料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fú)甘。1904―2005年。四川成都人。除了擅长小说、戏剧的创作,在散文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时,把旅途中的见闻随时记下,本文写的是船至红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时的实际情况。《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1,标签: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1)提问:这是什么句型?句子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2)师出示句子,生选择表达这句话正确意思的句子,在括号里打“√”。
①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 )
②这就是很伟大的奇观。( )
(3)学生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指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5.配乐朗读,整体感受。
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美美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海上日出”这一伟大的奇观!
合作探究: 巴金为什么能把日出的过程写得这么精彩?从课文中找出些原因。
抓住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地“常常”“我知道”“果然”来理解。
作者资料
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fú)甘。1904―2005年。四川成都人。除了擅长小说、戏剧的创作,在散文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时,把旅途中的见闻随时记下,本文写的是船至红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时的实际情况。《海上日出》是第23篇,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
6.谈话小结,学习写法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观察,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四、内练外延
作业布置,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1)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2)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点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尽可能的用上“词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一个片段,带着对祖国和自然的爱,把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3)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3)描绘《日出》,升华心中的情。
日出是伟大的奇观,是一首最美的诗,是一幅最美的画。让我们来描绘日出吧。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总结全文
说说日出能代表什么?(生回答:日出是代表着希望、日出代表新生,日出代表我们同学们,像早上的太阳,朝气蓬勃地生长着……)
师读巴金的一句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从这篇文章当中,你读出他的什么感情呢?
巴金曾说,此文“有向往光明,奋发向上这个意思”。作者青年时代,正值国难当头,民族处在危亡之际。“五四”运动后,作者接受了新思想,逐渐认识到国家需要主权,人民需要自由,社会需要阳光。他去法国留学,正是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当他看到冲破阻力,跃出大海的红日时,被深深地打动了,仿佛看到了光明与希望。所以,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进步向上的情绪:描写日出前的景象,闲情妙趣,溢于言表;描写日升时气象万千的壮观,渗透着作者热爱光明的喜悦心情;描写太阳在云层后的非凡气势和巨大威力,显露出作者坚定的、乐观的、欢快的情绪。
4.背诵课文第二和第三自然段。
二、积累内化
1.小组内交流预习笔记上的字词部分。
2.检查预习
(1)会认、会写的字。
(2).多音字:缝 担 转 重
(3)近义词:目不转睛— 夺目— 奇观— 常常—
反义词:目不转睛——
3.写字指导
4、积累词句
(1).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有:
(2).自选词语
(3).抄写:一道霞光、一道光亮、一片浅蓝、一纵一纵地、一片灿烂
(4).仿写:一纵一纵: 很浅很浅
三、迁移练习
1.画图:根据课文描写的景象,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景象,画一幅图。
2.写话:观察日出或日落,仿照《海上日出》的描写,按时间顺序写一段话。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3.选读《海行杂记》39篇
四、达标测评
1.资源评价
2.《海上日出》是( )写的一篇散文,描写了海上日出的( ),表达了作者热爱( )和对( )的渴求的思想感情。文章围绕( )这个中心,突出了( )、( )之( )。
上一篇:火烧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