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高,意蕴深远,本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感悟诗歌意境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吗?你与朋友间的情意如何?你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吗?当时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回答。)师:是啊,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让人难过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让我们一起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好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标签: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高,意蕴深远,本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感悟诗歌意境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吗?你与朋友间的情意如何?你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吗?当时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让人难过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让我们一起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好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
二、揭示诗题,读通诗意。
1、板书诗题。师生共同书写。
2、齐读诗题,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诗题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适当简介黄鹤楼: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出示图片)
3、那你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谊吗?(生自由回答。)
师补充简介: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诗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读通诗句”
4、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5、指名读。
指导环节:指名读,试读,师范读,生评价。指导读出情感、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个别读,齐读。
师:经过我们的反复练习,我们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了。这才是真正的读通诗句。
【设计意图】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同桌交流自学所得。
③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师小结: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全诗围绕一个“送”字记述了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的情景。那么李白是怎样送别孟浩然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提炼语言,体现顺学而导的理念。
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多媒体出示)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出示长江简图,明确黄鹤楼和扬州位置。)
师: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2、那么他们是在什么时间分别的呢?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师:大家能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可以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预设:姹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细雨如烟、鸟语花香……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边出示图片师边叙述:三月是最美的时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正是盛唐时期,整个时代都如烟花三月般美好。
师:沉浸在如此的美景中,谁愿意读一读前两句?(出示前两句。)
板书:景美
(4)指名朗读前两句,适时指导评价。
3、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板画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烟花三月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想像一下,往年的这时,诗人和朋友在一起会干些什么?
预设:他们会一起游览名山名水,一起喝酒、赏月,谈天说地,说生活见闻,谈心中理想……
2、师:是啊!诗人本该和朋友一起吟诗作画,可是今天老朋友却要离他而去,李白的心情怎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描绘一下吗?(生: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适当评价。
3、那么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呢?大声读出来吧!(出示后两句诗句。)
4、自由读这两句诗,你能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吗?(生答。)
5、师:引导学生随着李白的目光反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6、师问: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创设情境:李白望着望着,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通道上,就只剩下了“孤帆”,这可能吗?是人为什么说是“孤帆”?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配乐)是啊!让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