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①中国最早的铁路是清政府修筑的唐胥(唐山到胥各庄)铁路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③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碰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商业运营④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社会进步为前提的 B.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C.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和国际接轨 D.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13.晚清至民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有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
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与练,标签: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①中国最早的铁路是清政府修筑的唐胥(唐山到胥各庄)铁路 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③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碰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商业运营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社会进步为前提的
B.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C.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和国际接轨
D.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13.晚清至民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有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
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15.在汕头市西城区有一条老街“火车路”,纪念着我国最早的一条商办铁路──由梅县华侨张煜南、张鸿南兄弟等集资,日本人设计承包,修建于1904~1908年全长42.1公里的铁路,这条铁路南起汕头经潮州至意溪。它修建的背景是
A.20世纪初,“收回利权”、“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日本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C.中国所有的铁路都由外国控制
D.近代航运企业还未在中国兴起
16.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17.中国的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步,这说明了
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④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
www.88haoxue.com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
18.右图为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部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业务: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指教,接受批评”等。从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①中国新式水运业已经出现 ②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 ③列强垄断中国水运的局面彻底改变 ④中国近代水运业发展深受西方影响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9.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中国疆域辽阔
20.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洋务派创立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轮船运输业的垄断局面
B.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C. 20世纪初,清政府在上海设置无线电报
D. 20世纪初,清政府在上海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材料二:“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82年,如一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1956年安然退进博物馆。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到20世纪80年代呼啦啦驶出的出租轿车,车轮声声,碾出了半个世纪来社会生活的沧桑变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材料反映的生活景象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生变革的原因有哪些?
(3)从材料三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变交通落后状况的。
22.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 ;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 …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末地理学家徐继畲于1848年编著的《瀛环志略》,进一步介绍了一些国家的铁路情况,如“造火轮车,以石铺路”,“熔铁为路,以速其行”,并称赞这种运输工具“可谓精能之至矣”。
材料二: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筑一条由北京到张家口的京张铁路,詹天佑被派为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京张铁路工程施工任务十分艰巨。面对着外国人“修建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轻蔑与嘲笑,和朝廷里的个别官员的嘲笑议论,詹天佑当时压力也很大。“如果我失败了,那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不幸,而会是所有中国工程师、甚至是所有中国人的不幸!为了证明中国人的智慧和志气,我别无选择。”正是这股豪气,四年艰辛之后,1909年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京张铁路中的“人”字形轨道、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