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并改变浦东的落后局面。 2.优势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发展非常快。 3.成就:浦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发展迅速,并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也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难点分析】 浅谈经济特区的含义、创办过程、条件、特点及其意义 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1.创办过程 “经济特区”一词,1979年由中国首
高中历史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标签: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并改变浦东的落后局面。
2.优势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发展非常快。
3.成就:浦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发展迅速,并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也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
难点分析】
浅谈经济特区的含义、创办过程、条件、特点及其意义
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1.创办过程
“经济特区”一词,1979年由中国首先提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条件: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1)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
(2)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3)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4)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5)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6)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3.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影响
(1)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 050项,外商企业13 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2)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 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3)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 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
易混知识】
一、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
1.在管理体制上,前者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后者则是在所在市面上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和具体管辖下的一块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
www.88haoxue.com
2.在经济结构上,前者是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主要依托所在城市面上,必要时,也可在区内设立外贸、金融、商业、仓储、运输、生活设施,但这主要是为本区域生产、经营、生活提供服务。
3.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上,前者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的,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者,只有生产、科技型企业才能享受这一待遇。
4.在减免关税上,前者在管理线内进口的生活消费品和市场物资多数是免征或减征关税;后者则一律照章征收关税。此外,后者在人口构成上,以国内人员、原有城市市域范围内的人口为主体,境外人员很少。
5.在地理特征上,后者既是相对独立、有明显地理界限的用地,又是所在城市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城市一般的“建成区”。 从1988年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哈尔滨、大连、皇岛、烟台、威海、上海闵行、福州、福清、东山、惠州、重庆等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27个,中部10个,西部12个)。
二、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同为“开放”,何以不同?中国近代被迫的“门户开放”与今天的对外开放有本质区别。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5.结果不同:近代kai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
学法导航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