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草根”磨课记《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和设计» 正文

“草根”磨课记《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和设计

[02-24 03:21:55]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68554

概要: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四、拓展1.学习《望湖楼醉书[LX12] 》(风姿绰约的西湖啊,真是看你千遍也不厌倦!大诗人苏轼在杭州赴任之际,时时与西湖“做伴”,让身心在湖光山色之间得到了休憩,更让他心中的诗情得到了淋漓的发挥。这里的一亭一池、一草一木都留下了诗人的钟情。就是在西湖之畔,在望湖楼上,诗人曾经泼墨挥毫,写下了这样一首诗——)(1)课件出示:《望湖楼醉书》读一读,想一想,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LX13] (相同点:一都是写西湖的,二都是写天气变化的,三都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不同点:一首比较柔和,一首比较急切。)(2)大诗人用了28个字把西湖的全景在夏天下阵雨时来去骤然的特点,栩栩如

“草根”磨课记《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和设计,标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

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四、拓展

1.学习《望湖楼醉书[LX12] 》

(风姿绰约的西湖啊,真是看你千遍也不厌倦!大诗人苏轼在杭州赴任之际,时时与西湖“做伴”,让身心在湖光山色之间得到了休憩,更让他心中的诗情得到了淋漓的发挥。这里的一亭一池、一草一木都留下了诗人的钟情。就是在西湖之畔,在望湖楼上,诗人曾经泼墨挥毫,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1)课件出示:《望湖楼醉书》

读一读,想一想,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LX13]   (相同点:一都是写西湖的,二都是写天气变化的,三都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不同点:一首比较柔和,一首比较急切。)

(2)大诗人用了28个字把西湖的全景在夏天下阵雨时来去骤然的特点,栩栩如生地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立体的画面。就在那么一瞬间,天地之间经历了多大的变化!再读。

( 3)小结: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不但亲手打造了风姿绰约的西子湖,而且用季节和天气的变化给西湖披上了美丽的面纱。

2. 苏轼把西湖当作了心灵的故乡!

美丽的西子湖,它留给诗人的是永恒的美丽画卷,引读——

不论走多远,诗人还是在心中怀想着这美丽的画卷——

直到生命垂暮,诗人依然记得这幅画——

 

Z:

你教案中,成人化的语言太多。你要知道,你面对的是刚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我儿子就是这一届,你很多话,他们基本是不懂的哦!对诗的理解,我们老师要成竹在胸,但是,我们要善于把自己的语言化成孩子能接受的语言,不然,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差距太大了。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不是“孤独的演讲者”,这样的毛病,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犯过。那时,领导们就说我是自己在上面演讲,没有更好地关注孩子,和学生的距离太大。从你的教案看出,你的文学功底笃厚,是个非常有前途的语文老师。但是,在课堂上,我们要做的是“浅入深出”,真的很难!这里,我提了些初步的看法,仅供你参考。要上好一节课,必须要反复咀嚼,先咀嚼教材,再咀嚼教案,更重要的是:无数次在脑海中咀嚼自己与学生的“对话”。祝你成功!

                                              

  [f1]设计是不是很牵强?

不是牵强,而是和课文的关系不大,学生和听课老师是基本感受不到你的“意图”的。建议还是聊聊譬如“你喜欢我们湖州哪里的景色?”……

 [f2]苏轼一生在颍州西湖,惠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和杭州西湖都做过官,与西湖有着不解的缘分。在此设计这个环节是想和后面诗人的介绍有个呼应,可以吗?

建议,先说“你去过西湖吗?”孩子们一定会说杭州的西湖,老师再介绍,有31处以西湖命名,大多数只知道杭州的西湖,那是因为它最美……

 [f3]初读的环节这样设计是不是有些粗糙?

 [LX4]建议你从题目入手:“初晴”,是哪一句?“后雨”又是哪一句呢?

 [f5]闭眼想象好还是看图想象好?

建议:先想象,再引入图片。估计学生光靠想象,是说不出什么的,看看图可能好些。是否可以导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因为这诗里写的是西湖夏天荷花满池的美景。“以一诗带几首”,也是古诗教学比较前沿的上法。这里要设计好,你再想想……关于此诗的季节问题,下面网址供你参考: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13820

 [f6]这里用这种方法叩“方”是不是有些超出学生的能力,显得突兀?

建议:可以。但是不是“不够”,是引导孩子体会“方好”的含义是恰到好处。

 [f7]觉得设计有问题,想改动

在理解“雨亦奇”的时候,所用的图要和前面“晴方好”一样,形成对比。语言训练的设计也要注意前后呼应。比如:晴天的湖面,(      )。

雨天的湖面,(      )。

晴天的远山,(      )。

雨天的远山,(      )。

……再梳理,再动脑筋……

 [LX8]这里的奇,不是雨的奇,而是“西湖”的奇。是西湖无论晴还是雨都那么美,所以“奇”!

 

“信步湖边”改成“泛舟湖上”。

 [LX9]衔接: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美,真是高兴,真实感慨呀!诗人又是怎样赞叹的呢?

然后,抓“浓妆”——回顾晴天之美,“淡抹”——回顾雨天之美。

“总相宜”——都是那么美!

此环节,设计思路有些乱了。

 [LX10]这句学生不会理解,不用也罢。

 [LX11]建议:此时可以设计一个练习。苏轼再约朋友泛舟湖上的时候,会怎样向朋友怎样介绍西湖呢?(目的是引导孩子回归诗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草根”磨课记《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和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