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夜书所见》课堂记录 风车草 今天是长假后的第一天,但孩子们没有出现假期综合症,真是意料之外。 今天有两节语文课,我们学习第九课《古诗两首》。想起一年级时孩子们学古诗的有趣情景,我就忍不住想笑。因为这些孩子一年级时,一说古诗,就是唐诗,一说诗人,就是李白。唐诗和李白之于他们是根深蒂固的印象。不知李白地下有知,是否也会为自己的盛名不衰而暗自偷笑。当然,后来他们很快便知道古诗并不是只有唐朝才有,诗人也并非李白一人。 我们今天学的两首诗就都与李白无关。 第一首是叶绍翁的《夜书所见》,第二首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节语文课一节一首。我现在要写得是上《夜书所见》,因为这堂课自我感觉上的比较满意。长假之前我就已经布置过预习,这节课上我想给孩子们更多的自学时间,毕竟自学是我们三年级开始要逐重培养的一个能力。我给了孩子们十分钟的自学时间,要求:第一,读通古诗,扫清生字障碍(其实这个已在预习时就该解决);第二,通过查阅词语手册、字典、联系上下句联想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通过以上方法都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
《夜书所见》课堂记录 风车草,标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夜书所见》课堂记录 风车草
今天是长假后的第一天,但孩子们没有出现假期综合症,真是意料之外。
今天有两节语文课,我们学习第九课《古诗两首》。想起一年级时孩子们学古诗的有趣情景,我就忍不住想笑。因为这些孩子一年级时,一说古诗,就是唐诗,一说诗人,就是李白。唐诗和李白之于他们是根深蒂固的印象。不知李白地下有知,是否也会为自己的盛名不衰而暗自偷笑。当然,后来他们很快便知道古诗并不是只有唐朝才有,诗人也并非李白一人。
我们今天学的两首诗就都与李白无关。
第一首是叶绍翁的《夜书所见》,第二首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节语文课一节一首。我现在要写得是上《夜书所见》,因为这堂课自我感觉上的比较满意。
长假之前我就已经布置过预习,这节课上我想给孩子们更多的自学时间,毕竟自学是我们三年级开始要逐重培养的一个能力。我给了孩子们十分钟的自学时间,要求:第一,读通古诗,扫清生字障碍(其实这个已在预习时就该解决);第二,通过查阅词语手册、字典、联系上下句联想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通过以上方法都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以便交流;第三,规定时间还没到前面两项要求已完成可自行背诵。
趁着孩子们自学时,我把古诗抄写到黑板上。(用来检查朗读,因为书上有拼音)
自学时间一到,我们便交流。先查古诗的朗读。连抽十来人,皆读得字正腔圆,我自是十分满意。尤其是男生的表现很是不错。我们班虽然男生多女生少,可在学习的气势上,男生总是弱于女生,这次被抽到的男生个个精神饱满,声音洪亮,也算为班中的小男子汉们争了一口气。
解决了读,剩下的自是诗句理解问题了。
我说刚刚我们一直读到“叶绍翁”这个名字,可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孩子们面面相觑。叶绍翁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了点,可我一说叶绍翁的另外一首名诗《游园不值》,他们就一副了然的样子了。因为我们班有个孩子叫“尤缘”,和诗题前两个字同音,因此他们对这首诗也格外印象深呢。简单介绍了一下诗人,我便切入到诗句的感悟上。对古诗的教学我一向不采用逐词逐句理解,这次亦然。我问了如下几个问题:
1、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情景?你是从诗句的哪些地方知道的?
生1:它是在写晚上。我从“夜深”一词读出来的。
师:是的,从“夜深”我们可以知道是在描写夜晚的情景,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也能读出是在晚上?
生2:我从“夜灯明”也读出了是在晚上。
生3:还有课题中有个“夜书”,说明是晚上写的。
师:我们除了能读出是在描写夜晚的情景,你还能读出是在写哪个季节吗?
生1:应该是在写秋天,因为有个“秋风”。
生2:我还能从“挑促织”知道是在写秋天,因为促织就是蟋蟀,蟋蟀到了秋天长得最壮,叫起来很响,人们可以去捉了。
生3:我从“萧萧梧叶送寒声”知道是在写秋天。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诗人所描绘的是秋天夜晚的情景,课题说“夜书所见”,其实他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看到的,还有听到的。请你找一找,想一想,哪句诗是在写听到的?哪句是在写看到的?
生1:“萧萧梧叶送寒声”是诗人听到的。
师:那么,在那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什么呢?
生:风吹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了沙沙的声音。
师:诗句中哪个词是写声音的?
生:萧萧。
师:你刚才说风吹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了“沙沙”的响声,那么我可不可以改成“沙沙梧叶送寒声”?
孩子们笑,纷纷摇头,说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短暂的沉默。
我故意刺激:“这可是高难度的问题哦!是让初中生回答的,看我们班有没有人能答出来哦!”终于——
生1:因为我觉得用“萧萧”比用“沙沙”要好听。
师:有点道理,你是从诗歌的韵律美上考虑的。你们能不能联系季节考虑看看?
生2:因为这是秋天,用“萧萧”让人觉得有点冷。
(我狂喜,这就是语感,现在这个“萧萧”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词,它被孩子们赋予了温度和情感。)
师:你们看,我们班聪明孩子就是太多了,害我老要提些高难度的问题。一个“萧萧”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寒意,而用“沙沙”能感受到吗?
孩子们摇头。
师:这就是古诗用词的精妙之处啊!一阵一阵的秋风吹着窗外的梧桐树,已经枯黄的梧桐叶哗啦啦作响,也许地上已是一地的枯叶,一股秋天的萧瑟之气扑面而来,所以诗人要说“萧萧梧叶送寒声”。
孩子们练读此句。
师:这是诗人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耳朵听到的,那么他看到了什么呢?
生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2:他看到有几个儿童在捉蟋蟀,篱笆旁有一盏灯亮着,。
师:你们觉得这句话怎样表达更合适些?诗人是先看到篱笆旁的灯火,还是先看到儿童捉蟋蟀?
生3:先看到篱笆旁的灯火,因为当时天已经很黑了,他看儿童看不清楚的。
师:是的,黑乎乎的晚上,篱笆旁的灯火就显得特别醒目,诗人一眼就会瞧见。而小孩子捉蟋蟀有可能是他真的看到了,也有可能是他根据这盏灯火做出的猜测。那这句话我们连起来该怎样说?
生4:黑漆漆的夜里,远处篱笆旁有一盏灯亮着,那是儿童在捉蟋蟀。
师:很好,现在画面感越来越强了。还有没有他看到的?
生:他还看到了“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这句是在写诗人看到的么?
(孩子们马上说是写听到的,我说不对,他们又说看到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师:你们现在像在猜谜语,但答案不是a,也不是b,而是c。那么c是什么呢?
生又面面相觑。
师:江上秋风诗人能不能看到?
生:不能。
师:是的,他看不到,但是可以——
生:感受到。
师:从江面上吹来的风吹到你身上你会觉得——
生:特别凉(冷)。
师:况且这是秋天的晚上,一股一股的冷风从江面上吹来,吹在诗人的身上,让他也忍不住感到丝丝寒意。“江上秋风动客情”,古诗中的“客”往往是指远离家乡的游子,那么现在这里的这个游子是谁呢?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