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说教法与学法:本课我最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导读——设疑——反馈——点拨”。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中提出探究的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读文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小结。在点拨引导中,我将尽量多地使用激励性语言。而且“鼓励”“表扬”也是这篇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重头戏,所以本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并最终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反馈所感所得。同时,为了落实“学语文,用语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体现。第一步:走进作者,理清作者表达思路,确立表达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到重点句子,通过读悟认识特点,第三步:品味句子的不同写法,提升认识层次。比如:在课堂上,我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真心感受到文章的美好境界,而不是为用而用。在学文开始,通过舒缓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通过“开始……后来……”这样的句式训练,让学生学会提炼文章的线索。而后设计问题:老人既不曾给过作者指导过拉小提琴的技巧,也不曾给他讲解过拉琴的窍门。那么,她是怎
江鹏《唯一的听众》教案和说课,标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最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导读——设疑——反馈——点拨”。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中提出探究的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读文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小结。在点拨引导中,我将尽量多地使用激励性语言。而且“鼓励”“表扬”也是这篇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重头戏,所以本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并最终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反馈所感所得。同时,为了落实“学语文,用语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体现。第一步:走进作者,理清作者表达思路,确立表达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到重点句子,通过读悟认识特点,第三步:品味句子的不同写法,提升认识层次。比如:在课堂上,我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真心感受到文章的美好境界,而不是为用而用。在学文开始,通过舒缓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通过“开始……后来……”这样的句式训练,让学生学会提炼文章的线索。而后设计问题:老人既不曾给过作者指导过拉小提琴的技巧,也不曾给他讲解过拉琴的窍门。那么,她是怎么帮助作者的呢?通过启疑,既让学生找到人物的情绪思路,人物的丰富内心,也使学生体会写作方法,表现艺术;而转述句的改写则让学生明白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需要,改变写作方法等。
三、说程序:
基于以上教学思路,我将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
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梁祝》请学生欣赏。因为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然后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1和14自然段
1、我让学生分别读课文的第一和第十四自然段,来看看我在学琴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找到了我由一名音乐白痴变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并能在成千上万观众面前演奏。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他们会带着心中的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为什么会有这么快的变化呢?”从而使学生有更浓的兴趣学习下去。此时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在课文里找出老人与我是怎样相识的,老人又是通过什么来指导我的琴艺的?根据学生的汇报,了解老人的语言和神态给我的帮助.从而以这为突破口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品读感悟
这一块我抓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老太太的几处语言,让学生细细体会。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动上的转变。
首先,语言之所以动听,是因为它符合听者的心境。因此,要想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平实、朴素的语言带给作者的却是信心和力量,如诗一般。引导学生体会“我”当时沮丧、懊恼的心情是必不可缺的。
我首先要求学生浏览课文2——6自然段,思考:“我”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老人。然后引导学生想象:每当“我”在家里练琴时,都会听到妹妹和父亲在说什么?体会“我”遭到家人的讥讽,内心沮丧。让学生练习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我”当时的心情。当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了共鸣之后,询问学生:此时,作者最需要的是什么?明确:自信与勇气才是“我”继续练琴的动力。
然后通过自己的导语,引导学生画出老人的语言,思考: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对我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给学生以充足的自学时间后,引导学生讨论。在这一部分,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三个练琴时的情景,通过描写“我”动作与心理的变化和老人语言、神态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老人高超的教育艺术正在“我”的身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时,我力求做到抓住主线,采用多种方式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练习朗读。
第一个情景: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总是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都会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时,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教学这个情景时,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听到“我”的琴声家人和老教授不同的神态与语言,在讥讽与肯定的对比中,感受到老人的鼓励给“我”不断练习的动力,引导学生去揣摩:洋溢在“我”内心的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会是什么感觉呢?
第二个情景:
因为每天清晨,我都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妇人全力以赴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了,并且有一次她竟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了他是个可怜的聋子
教学这个环节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了” 体会老人每天如约而至,是对“我”的一种无声的督促,促使“我”每天都要坚持去练琴,不断进步。然后提出问题:“我”的琴声真的能给老人带来欢乐吗?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我”练琴时的执著与刻苦,知道“我”的巨大变化,能给老人带来快乐与幸福的,除了“我”的琴声,更重要的还有“我”的执著、刻苦与不断进步,老人“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与幸福”的话是她对“我”由衷的赞扬,更是无穷的动力。
第三个情景: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的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的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教学这个环节:通过 重点语句“老人安详地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拍子。”
让学生找出我练琴时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找变化,练琴时的动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最终归结到我对学琴的信心。我的转变都来源于老太太真诚的鼓励和赞美。由此得出,我由一名音乐白痴转变成真正的小提琴手的原因一方面是老人对我默默地关注、持久的关怀、真诚的鼓励,使我有了自信,另一方面就是我自己刻苦的练习。最后,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升华情感,结束这一课时的教学。
上一篇:王晶《用心灵去倾听》说课稿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