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卧薪尝胆》教学设计(交流课)» 正文

《卧薪尝胆》教学设计(交流课)

[02-25 12:31:25]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46

概要:生:当成勾践。师:这三年他熬下来了,再大的屈辱他都忍下来了,他是忍辱负重,(板书:忍辱负重)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勾践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受尽了屈辱,他还能做到“忍”。三年过去了,他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又可以做自己的国君了,按理说,他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过国王的生活。但是勾践回国以后却卧薪尝胆) 2、是不是晚上卧在柴草上,每顿饭尝尝苦胆的味道就叫做“卧薪尝胆”呢? 师:对,为了自己的国家的强盛,他要下田耕种,可能还要舂米推磨,因为这是为自己报仇雪恨做的准备。让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他宁愿做那些苦活。生:哦,越王每天下田耕种时他都会想起自己在吴国的耻辱,就会奋发向上。师:这叫发愤图强(师板书:发愤图强),他要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 如果干了一天、两天,叫不叫卧薪尝胆?这里面还要有那种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 师:20多年,持之以恒。(师板书:坚持不懈)卧薪尝胆是长期的,不是一天两天,这样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 3、卧薪尝胆的结果是什么呢?(师板书: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师:同学们,20年前,越王勾践在会稽一战中打了败仗,万般无奈之

《卧薪尝胆》教学设计(交流课),标签: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生:当成勾践。

师:这三年他熬下来了,再大的屈辱他都忍下来了,他是忍辱负重,(板书:忍辱负重)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勾践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受尽了屈辱,他还能做到“忍”。三年过去了,他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又可以做自己的国君了,按理说,他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过国王的生活。但是勾践回国以后却卧薪尝胆)
    2、是不是晚上卧在柴草上,每顿饭尝尝苦胆的味道就叫做“卧薪尝胆”呢?
   师:对,为了自己的国家的强盛,他要下田耕种,可能还要舂米推磨,因为这是为自己报仇雪恨做的准备。让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他宁愿做那些苦活。
  生:哦,越王每天下田耕种时他都会想起自己在吴国的耻辱,就会奋发向上。
  师:这叫发愤图强(师板书:发愤图强),他要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
    如果干了一天、两天,叫不叫卧薪尝胆?这里面还要有那种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
   师:20多年,持之以恒。(师板书:坚持不懈)卧薪尝胆是长期的,不是一天两天,这样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
    3、卧薪尝胆的结果是什么呢?(师板书: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师:同学们,20年前,越王勾践在会稽一战中打了败仗,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去吴国当奴仆,受尽屈辱,整整三年,他忍辱负重,回国以后,他卧薪尝胆,最后使自己的国家转弱为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学了一个历史故事,课题叫——
    4、师:课文学到这里,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
    生:“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师:读一读这三个词语: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齐读)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四、小结: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就是: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的精神!(生齐读)

1、古人将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么一幅对联里,老师把它写下来,看谁能背下来?(板书: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2、谁能快速把他背下来。(读背对联)
    3、你能理解对联的意思吗?老师有个建议,建议大家回家后自己查一下有关的历史书,或者请教家长。如果同学们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我将感到非常高兴。在刚才的话中,有个词语老师一连说了三次,你听出来了吗?
    4、“建议”的“议”和“意见”的“意”一样吗?(板书:建议、意见)你看,“意见”是心里对别人有想法,所以是“心”字底;“建议”是把心理的话说出来了,所以有个“言”字旁。谁向老师提个建议?

作业:
1、用建议造句。

2、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

 

12   卧薪尝胆

 

转弱为强


卧薪尝胆      发愤图强      坚持不懈 


忍辱负重


兵败会稽

 


 

上一页  [1] [2] 


Tag: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卧薪尝胆》教学设计(交流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