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透过教学说解读——从《花瓣飘香》谈起 有效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充分的解读。我觉得,关于教材解读应先澄清几个问题。 1、解读≠教学 我们进行教材解读的时候,应该尽量读得透一些,广一些。虽然我们并不需要把解读到的方方面面都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但较全面的解读会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有备无患,而不会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 就拿《花瓣飘香》来说。如果仅仅看课题,往往会以为这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文本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课题内容和文本内容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细读文本,才会明白课题中的“花瓣”不仅指花瓣本身,更代指小女孩。花瓣有艳丽的色彩,美丽的外表,小女孩懂事——我很不愿意用美丽的心灵等词汇来定义小女孩,那会使她显得遥不可及。“懂事”就是她“美”的具体化。花瓣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而小女孩的懂事也感染了“我”(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窗台上)。美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抗拒的,小女孩的“美”就这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我想这才是课题真正的含义吧。 这篇课文仅从
透过教学说解读——从《花瓣飘香》谈起,标签: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透过教学说解读——从《花瓣飘香》谈起
有效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充分的解读。我觉得,关于教材解读应先澄清几个问题。
1、解读≠教学
我们进行教材解读的时候,应该尽量读得透一些,广一些。虽然我们并不需要把解读到的方方面面都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但较全面的解读会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有备无患,而不会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
就拿《花瓣飘香》来说。如果仅仅看课题,往往会以为这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文本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课题内容和文本内容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细读文本,才会明白课题中的“花瓣”不仅指花瓣本身,更代指小女孩。花瓣有艳丽的色彩,美丽的外表,小女孩懂事——我很不愿意用美丽的心灵等词汇来定义小女孩,那会使她显得遥不可及。“懂事”就是她“美”的具体化。花瓣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而小女孩的懂事也感染了“我”(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窗台上)。美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抗拒的,小女孩的“美”就这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我想这才是课题真正的含义吧。
这篇课文仅从小女孩的角度来解读那是不够全面的。文中的“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是一个爱花的人(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因为“我”爱花,所以才会爱花朵般的小女孩,才会对被“花香”吸引而来的摘花“小女孩”轻轻地发问。这是什么?这是对心灵的呵护,对美的爱护。反之,如果小女孩不是遭遇到了“我”,或许她会经历完全不同的一次经历啊!
其实,只要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进行文本的解读,我们就能更深刻地去领会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含义。
2、懂情≠动情
现在很多文章,学生一读就知道它要抒发什么情,明白什么理。比如《花瓣飘香》抒发的是爱父母之情,明的是敬爱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理。可懂情并不等于动情,我们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动情,情的教学才真正有了效果。
怎么让学生“动情”?作为教者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出文中的“动情点”,从而使学生跟文中的人产生心灵的沟通,并且是符合他们那个年龄层次的心理成长期的心灵沟通。文中的小女孩和学生年龄相仿,她的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是想爸爸了?是担心妈妈了?是感到恐惧和害怕?是感到孤独和寂寞?让和小女孩一般大的学生去揣摩她此时复杂的心情,他们就会从自身经验出发,回答出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的真切话语。在用自身经验揣摩小女孩心理的过程中,学生和小女孩就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时的课堂或许静寂,或许凝重,如果你看到一滴泪花,听到一声哭泣,那真是情之所动,何须音乐的渲染,何须教者的煽情。
3、训练vs燃情
一位教师告诉我他最近听了一节好课,我便问他好在哪里?他说教室里是哭声一片!我们的课堂教学仅着眼于情来评价教学是否成功,是既不能体现年段教学特点,也不符合课程的要求的。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依据年段特点和课程要求,该重点抓住对话段的教学,训练学生抓住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分析人物的性格。人物说了什么,课文中一目了然,无须多费口舌。该突出揣摩的是人物对话展开时的神情和语气。人的面部表情是十分丰富的,而面部表情和语气都是心灵的外在表现。抓住了表情、语气这些外部表征就抓住了心灵之根。从哪儿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看着我。”小女孩是为生病的妈妈摘花的,她为什么还要如此不知所措、惶恐呢?从“不知所措”、“惶恐”这两个词中,我们可以读出,小女孩是知道摘花不对的,她也是爱花之人(注意文中“小心地、捧着、俯”这些词)。可她明知不对为什么还要摘呢?在矛盾的冲突中,小女孩的形象才会更显丰满。对话中,作者还有多次对小女孩神情的描写,如“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小女孩的眼眶里闪动着泪花”。透过这些神情,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她的“懂事”还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尊敬长辈之孝道上吗?
“动情”不是教学的全部。此类课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真正“动情”,还必须借助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品词析句。只有在扎实的词句训练中,情才有所依。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9日)
上一篇:听《李广射虎》……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